首页 > 评测频道 > 正文
来自B8平台的前奏 深度试驾奥迪轿跑车A5
 

  服务奥迪车系多年的B7平台终于临近退市,酝酿已久的B8平台即将全面进入国内。以克服前者容易推头、前后轴配重失调而诞生的全新B8平台被奥迪冠以讲求操控的称号,事实是否如此?我们找来一辆前驱的A5,来给奥迪未来的希望把把脉。

>>查看更多A5图片<<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为何要用前驱的A5,而不是装有Quattro的四驱版本。我的理解是,采用纵置发动机的奥迪车型,装的是托森差速器的Quattro。如此一来,采用前后40/60动力分配的四驱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推头的出现。而我们此行的目的便是要验证B8的改进之处——提高操控乐趣,而前驱车型将是以后A4大量销售的型号(价格便宜),其影响也就最大,所以,从它上面更能表现出B8的优势来。

  研究B8的不同

  对于我在前面多次提到的这个平台代号,很多媒体都一笔带过,但仔细分析一下它的构造,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奥迪的良苦用心。

  对机械感兴趣的朋友,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弯下腰,看看A5的悬架。但你会发现这套组合非常眼熟,似曾相识。对,没错,如果你的目光只停留在那几根悬架连杆上,说不定你会对奥迪大肆宣传的B8大呼上当。但若是找个升降机,将这台A5升起来,你就会发现新平台真正的奥妙——全新设计的副车架。

  前副车架将B7的U型结构进行全新设计,并安装刚性加强件,增强了车头部分的刚性。后悬架的整体结构也没有过大改变,同样是类似双摇臂结构,而副车架也经过重新设计,从而达到更强的整体结构。

 

  除了底盘的区别,B8还在整个车身结构,以及重量分配上做足文章。将发动机后移,降低前轴承重、缩短前悬,改善车身结构。这一切的努力都在力求达到更好的动态稳定性,但实际效果呢?

>>查看更多A5图片<<

  效果很好,但不真实

  效果很好,指的是对于以上改进,A5给了我良好的回馈。当然,我心中不自觉地老是将旧款A4作为参照对象,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首先是来自于车身的动态平衡。A5的驾驶感并没那么沉重(虽然奥迪车即便是A4,都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车头的反应比老款A4快了很多,如果说从前的A4入弯之前是经过了片刻思考,那A5给我的反馈速度就像算出了1+1=2。相信这是B8平台真正的目的。重心的后移,以及转向轮更靠近车头,使得整个前部的惯性减小,控制起来更为便利。相对而言,后悬架的表现略微有些失望。车身的颠簸比较明显,这并不符合这套底盘的形象。首先,颠簸的本身,不是减振太硬的关系,反复的起伏,源于弹簧对于振动的吸收并不是特别到位,如果换上更好的产品,相信会有上佳的表现。

  不真实,指的是方向盘。说实话,A5的方向盘有些不安分。丰富的路感总会让我的双手感觉到车轮的走向,以及路面的情况,这固然很好,但如果这一切都是靠电子系统模拟而出,这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不够真实。回想起来,奥迪车似乎从来都是这样的感觉,方向给人的回馈就像是在玩罗技的G25,闭上眼睛,你都可以进行虚构。

 

  不能忽略的进步

  对于A5这台车而言,B8平台纵然是我们最关心的,但有一项技术,却被很多人忽略掉了——奥迪AVS技术。

>>查看更多A5图片<<

  经过了六年的研发,奥迪终于将AVS技术引入民用,目前有2.8L和3.2L两款发动机使用(前者也随着A8悄然进入中国)。AVS(Audi Valvelift System)气门升程控制系统其实说白了就和本田的VTEC系统有着相同的作用效果。在4000r/min时,实现大小凸轮的切换,从而改变气门的升程,进而改变进气量,用以提升动力。当然,对于A5这样一台以优雅驾驶为主的车,这种切换肯定不会像K20A之类来得猛烈。在实际驾驶中,略微能感觉到一丝动力突然增大的冲击,这种感觉比本田目前的R18A等民用发动机来得明显一些,同时接入点也更早。

  相比2005年获得全球十佳发动机的奥迪3.2FSI发动机,眼前这台代号CAL的机器动力增大7kW,同时继续使用缸内直喷技术,配合无级变速器,运转相当细腻,而7档手动模式的速度在这里也值得一提,不过,过于柔和的衔接过滤掉很多驾驶乐趣,实在是有些遗憾。

  就这台发动机的功率而言,3.2L的排量达到195kW,已经超过日产VQ35DE的功率,当然,现在流行的是VQ35HR,而扭矩方面,330Nm/5000r/min也确实值得称赞,官方数据百公里加速6.6s,我们测得的数据是7.8s。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并且我是采用的手动模式,在将近6500r/min换档。回想一下曾经测过的一些排量相仿的V6发动机,基本上都是7至8s的成绩,实在是很想观摩一下原厂数据是在什么情况下得来的。

2 条评论,一键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