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英朗XT车型成功上市后的半年内,通用汽车又推出了三厢版本的英朗XT,命名为英朗GT。两车区别仅仅是GT比XT多了一个后备箱,但多出这一个后备箱能否改变英朗XT在紧凑型车中,销售比较惨淡的现象,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是一款源自欧洲品牌下的“美国车”,别克一直被视为美系车中更亲民的品牌,但是今天我们请到的这位嘉宾-别克英朗·GT确实一款名副其实的欧洲车,除了logo被灌上“别克”和偏软的悬挂以外,在也找不到任何和美国车相似的部分了。
半个月前,我们上海的同事测试了别克英朗·XT车型,相比XT,GT只是在车身尾部增加了后备箱,从而更能迎合国人对三厢车的追求,依然还有那么一部分的购车者认为两厢车,不算车。
面对这样的种种说辞,我深表遗憾和无能为力,买车先看外观的人有很多,但是买车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更便利的生活而不是选秀,看谁的车最漂亮。如果汽车也能DIY外观设计就好了,但那也只是一个美好的遐想吧。
正面观察英朗GT,会让人产生疑惑,这到底是新君越还是英朗,侧面观察才能分辨出来。车头中间超大的进气格栅,很显气势和庄重,但别克把英朗定位为紧凑型车,这样的庄重有点太“隆重”了吧。外观上的“家族遗传基因”从奥迪开始被无限放大,面对众多厂商的“遗传学”设计,审美疲劳看来再说难免。
作为“性能迷”,对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一定会特别有感觉,“T”代表快,代表马力大,毫不例外,我也属于那一“小搓儿”观众。但涡轮增压车对散热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涡轮说带来的热量堪比一台正常运转的发动机。
中冷器被低调的安置在前保险杠中网的后侧,不仔细找,还不太容易被发现。两侧的雾灯很有质感,镀铬的装饰板使车头的更显犀利。
英朗GT的车身侧面非常简洁,干净的像大理石表面一样,除了车门把手和雾灯的装饰以外没有任何“累赘”装饰,比如那让人纠结的防擦条和复杂的腰线设计。简单,大方,实用才是美国人所追求的。
通过简短的驾驶时间,反光镜给我印象很好,既不像高尔夫,宝来一样,右边大左边小,也不想宝马3系一样,又窄又尖。通过反光镜观察后车是一件容易的事。
鲨鱼鳍已经成为一种不在时尚和给人耳目一新感觉的装饰件,反而成了各大厂商都在努力装配在自己车型上的必有配置,光溜溜的车顶也许才是轿车被广泛应用时所追求的。
尾部才是英朗GT与XT区别最大部分,面对这样的尾部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描述,镀铬装饰条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太累赘了,同事问我,要是把镀铬装饰条连起来怎么样,旁人插话:你说的是“连心眉”吗?对此,我表示无语加不解。
镀铬装饰条在英朗GT中的应用不算少,但尾灯上面的两撇装饰条实在考验我们的审美底线。尾灯让我想起了某日系车中的中级车,如果装配上LED发光体,可能也不会让人觉得那么别扭。相比GT,我还是更喜欢XT的外形。
看来尾翼也快成为众多车型中所标配的一部分了,尺寸偏小。装饰性明显大于实用性,不过话说回来,尾翼的作用除了装饰以外还会有提供尾部下压力的作用。当车速超过130km/h以后,尾翼的作用才会明显,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TT和保时捷中的某些车型会在车速超过130km/h以后,尾翼才会自动伸出,从而增大尾部下压力,保证行车稳定性。
简洁的五辐式轮毂给我印象非常好,没有繁杂的线条,却而代之的是五条粗壮的骨骼,支撑起整台车。轮胎宽度达到了225mm,在紧凑级车中,唯有速腾冠军版与其相抗衡。
轮胎宽度的增加对油耗其反作用,也就是说宽胎必然会废油。但是没办法,英朗GT的动力输出实在不小,在2200-5600转都可送出235N.m的动力,加速性非常凌厉。
在我第一眼看到英朗GT的时候,潜意识里只认为它是一台紧凑型三厢车,外观部分丝毫没有触动到我那根儿敏感的“运动型神经”。打开车门,我看到了熟悉的红黑配色的内饰,三幅方向盘和铝合金踏板,作为运动型轿车,这些都是必备,不可缺少的,能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躁动的因素,好在这些因素都被保存到了GT上。
方向盘让人非常有握紧的冲动9点和14点位置左右两边的凸起,在行驶中带给我非常舒服的驾驶体验,方向盘作工很细致。转弯过程中,方向盘助力过轻,路感稍显模糊,从助力过轻这一点,我认为女孩子驾驶英朗GT应该是件容易事儿。
红黑色历来是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几组配色中最常见的一组,真皮包裹的方向盘让人爱不释手,红色的缝线更是提升视觉冲击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手感很细腻,我只是想知道如果驾驶员和我一样,手心爱出汗。这红色过多久就被看不到了。
炮筒型的仪表设计,已经很多见了,这让我不禁想念起了停在小区里的那台保时捷911turbo。红色的指针很醒目,水温和油箱指针倒是很有新意的玩起了“倒挂”式。淡蓝色的背光灯,白天不是很明显,到了晚上可是非常富有冲击力的,控制好油门才是关键。
车门的厚度非常不错,堪称紧凑型车中的标杆,黑色,银色,红色的三色组合让车门看起来也很“活泼”,唯一遗憾的是,储物空间有点受限制,车主手册看来只能放在手套箱当中了。
大灯控制旋钮,作用很精细。旋转起来,阻尼感不错,定位比较清晰,镀铬装饰条运用的非常到位,简答,大气,符合美国人造车理念。
中控台部分被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发动机启动按钮,开关锁和危险警示灯开启键。在小旋钮左右,分别有ESP防滑控制开关,后备箱开启,sports按键和停车辅助系统。最下面是控制音响的部分。
众多的按键,让我有点晕,如果不是开过新君威,还真是比较难控制。看来消费者唯有熟读车主手册才能玩转这些按键了。
双区独立控制空调也被繁多的按键和旋钮所控制,相比音响,空调控制算比较容易了。但是白天,温度控制旋钮不易被识别,是个比较麻烦的事儿。
英朗GT所搭载的是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保持住油门缓慢加速,换挡冲击基本可以忽视,虽不及CVT那样的无级变速器那般顺滑,但也算是舒适性比较高的一款了。齿比设计前4档偏密,加速性很好,第5,6挡比较注重巡航时的油耗表现。
急加速的时候,变速箱反映稍稍有一点慢,稍等片刻以后,就可以享受来自235Nm的推力了,打开sprout键,还会获得额外的30Nm的推力,很爽,很运动。
手刹的位置比较靠后,而且操纵手柄的长度有一点短,对于像我这样身材的驾驶员来说,拉手刹得慢点,尽量别让肘关节和中央扶手发生碰撞,真挺疼的。
红黑配色的座椅让我很兴奋,只是座椅的各个支撑点稍微有点弱,尤其是大腿外侧和腰部,激烈驾驶的时候难免会觉得缺少安全感,被包紧的感觉是会被想念的。皮布相间的座椅透气性很好,激烈驾驶的时候,布面的座椅可以提供一点摩擦力,保持住身体不在座椅内轻易的“打滑”。
后排腿部空间比较窄,看外形有点偏向中级车,但后排腿部空间有点让人“遗憾”,不过考虑到运动基因问题,长轴距的车操控性好的基本没有。既然主打运动品牌,轴距不能被设计的很长,所以牺牲点后排腿部空间,是可以让人理解的。
后排中央扶手箱有点偏短,储物空间倒还是让人满意的。
作为标榜运动的车型,铝合金踏板是必有配置,不光视觉冲击力够大,而且实用性也非常不错。
英朗GT搭载的发动机和XT是一样的,均为通用集团的ECOTEC发动机。最大马力135kw(184马力)/5800转。扭矩235Nm/2200-5600转。动力性非常好,扭矩输出平台范围比较宽,可以满足任何转速情况下的加速性。发动机声音比较悦耳,顺畅,没有嘶吼声,只是随着转速的升高,发出带有“侵略性”的奏鸣曲。
TIPS:ECOTEC
Ecotec是由Ecology(生态)和Technology(技术)两个词合成而得,昭示着基于技术、环保和经济性的发动机革命性研发理念。
Ecotec发动机的前身由欧宝及其下属机构研发生产。到2000年,通用汽车集合全球优秀工程技术力量,如其下属动力部门和霍顿公司、欧宝研发机构等,完成了四缸"全球引擎"系列的大规模研发,并将其命名为Ecotec发动机,由通用汽车全球各大动力总成厂进行生产。
现在的Ecotec系列是由7款发动机组成的大家族,拥有非常成熟的技术平台,引擎排量从1.6升到2.4升不等。它们都以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和低尾气排放著称,并且具有很高的二次回收率,充分显示其对于环保的重视。
已有数百万台Ecotec发动机被广泛应用于通用汽车旗下包括庞蒂亚克、萨博、欧宝、雪佛兰、土星等各个子品牌的20多款车型上,成为全球普及率最高的四缸发动机系列之一。
Ecotec发动机家族优异的性能和潜力还体现在:
2005年12月8日,美国Ward's《汽车世界》杂志第12届评选的"06年世界十佳发动机"中,Ecotec 2.0升机械增压发动机荣登榜上。这款装备了伊顿M62螺旋增压器的引擎,其"令人惊颤"的高动力下的燃油经济性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发动机隔音棉,是一个很多消费者买车时候都会关心的问题,英朗GT装配了非常厚实的隔音棉。但我认为,隔音棉对散热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作为搭载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散热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新车的时候不会有明显的负面效果,但从长久用车来考虑,散热系统的功力可是非常受考验的。我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厂家生产一款车是要经过长时间耐久力测试的。
不可否认,英朗GT是一部紧凑型车中,比较让人满意的车,从年初的英朗XT正式发布到时隔半年后推出三厢版本的英朗GT,通用的一系列动作,足可以看出通用对国内汽车市场的野心和魄力。
单说英朗GT,是一部让人看起来很没有“操控欲望”的车型,悠长的车身,并不低矮的悬挂间隙和略显沉闷的五辐式轮毂,这些性能车最看重的地方,英朗GT都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馈。转到车尾,看到尾翼,“运动神经”才会被触动,直到起步加速途中,涡轮增压器的努力工作,才让人明白,原来英朗GT可以如此的“暴躁”。抛开瓦特连杆式后悬挂设计,前悬挂给我的印象并不让我很满意,快速过弯极限比较容易过早的出现,弯道中明显感觉到轮胎的胎壁支撑力稍差一点,悬挂给人感觉有点忽忽悠悠的,倒是车尾的动态比较容易被掌握。
如果说英朗XT的对手是高尔夫6 1.4T,那么英朗GT的对手将会是速腾冠军版。从售价,到整车做工,售后保养费用,易损件费用等等,两车都是处在同一级别中,选哪个完全凭消费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