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爱卡旅行社 原创]
6月末,北京的天气已经显露出酷暑的迹象,应斯柯达的邀请,我们踏上了前往青海的旅途。但凡对自行车感兴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环青海湖自行车赛,这项亚洲最顶级的自行车赛事之一于每年的7月在美丽的青海湖畔举行。环湖赛不仅让人体会到骑行的魅力,同时也像一扇窗户将神奇、美丽的青海展示给世人。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的日照时间长,因海拔较高,紫外线很强,太阳辐射仅次于西藏。不过太阳足并不意味着青海会酷热,相反,青海的首府西宁有着“中国夏都”的美誉,这座城市夏季平均气温17-19℃,最高气温也不过34.6℃,是消夏避暑胜地。
西宁的公交系统非常发达,公交线路覆盖城区的每一个地方,而且费用也很便宜,刷卡7角。另外城区的出租车也非常多,起步价6元,三公里后每公里1.3元。
西宁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城区内居住着汉、藏、回、蒙古、土族和撒拉族五个主要的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74.04%,藏族占5.51%;回族占16.26%;土族占2.6%;撒拉族占0.38%;蒙古族占0.62%;其它少数民族占0.59%。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从2002年开始,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环湖赛为2.HC级,是亚洲顶级赛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仅次于环法赛、环意大利赛、环西班牙赛等职业巡回赛。
第十届环湖赛赛程为8天,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2支队伍参赛,其中有6支UCI洲际职业队参加,是历届环湖赛中UCI洲际职业队最多的一届。作为环法自行车赛的主赞助商,斯柯达同时也是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的赞助商。昊锐是本届比赛的指定用车。
为了让斯柯达车主更好的体验斯柯达 “4+2 6轮健康生活” 的理念,斯柯达安排了一次自行车骑行体验活动,活动的地点在位于青海湖旁边的沙岛。沙岛位于湖东北,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沙岛,顾名思义,岛上的大部分面积都被沙丘占领,不过经过治理后,部分的沙丘已经开始绿化。我们骑行体验的路线贯穿半岛,全程大约5千米,在平地上这点距离确实不算什么,但是在3200米的高原上,这绝对是一个挑战。
骑行是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理念,不仅能强劲体魄,放松身心,同时也是对自然的一种爱护,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大自然的索取,减少环境的压力。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间。
草原、沙漠、绵羊、蓝天、白云、湖水,这一切和谐地在这个神奇的高原上融合在一起。笔直的公路穿过辽阔的草原,通向遥远的天边,直冲进云中。被称为青藏线的109国道从青海湖边穿过,这也是目前使用最为频繁的公路,路况最好、最安全。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昊锐TSI+DSG动力的优势和其出色的舒适性,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一场混杂着高山、峡谷和平原路况的试驾。相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昊锐采用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会更加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当然动力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下降,这也是此次试驾中最让我们关心的地方。
山区的路况总是伴随着不停的上坡的下坡,有如盘丝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陡峭的山路对车辆的动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路上昊锐的表现都很稳定,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进入最大扭矩区间平台后所迸发出来的动力显然能完美地应付这一切。
连续的下坡再加上180度的发卡弯,车速的控制变得非常重要,这样的路况一般都限速在30公里/小时,而在这样的路况下,需要小心避让路上的大卡车,这些大家伙很容易因为长距离刹车过热而出现失控的状况。
穿过山区后,车队进入平原地区,这里是青海北部重要的油菜种植基地,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油菜种植区,面值达50万亩。可是在我们到达时天气阴沉,看不到遍地金黄的美景。
进入平原地区后,随着海拔的下降,植被也由草和灌木变成了高大的乔木,而在进入地势相对更低的峡谷地带后,地表水变得丰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电站。
此次试驾的终点在地势险要的“十二盘”,“十二盘”是历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必经路段,因有十二个拐弯而得名。整个路段路窄、弯急、坡陡,行进难度极大,成为一处独特的景观。
爱心助学也是斯柯达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捐助的地点位于西宁东北方向32公里的互助县,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土族自治县。土族是我国青海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吐谷浑人的后裔。唐时,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人,逐渐移居青海东部地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土族。
这所小学位于互助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交通不便。不知大巴在崎岖的山路上绕行了多久,最终我们到达了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小学位于村子中央,唯一能听到的就是孩子们在操场上的嬉戏声。
此次我们带来了一些书本和体育用品,这些东西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眼中根本算不上稀罕物,而对于那些在山区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可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希望他们的童年会因此而增添更多的色彩。
小学的教学条件非常的简陋,空荡的教室里面只有一方讲台,一块黑板,还有若干已经有年头的座椅,而正是这样一间间简陋的教室,承载着孩子们走出大山,开始多彩人生的希望。祝愿这些孩子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不同民族也带来了不同的宗教,藏传佛教是其中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塔尔寺则是藏传佛教在青海的精神领地,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的由来,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塔尔寺离西宁市区很近,只有26公里,可乘坐出租车前往,门票80元,不过塔尔寺内部不允许拍照,这也是很多佛家寺院的规定。对于信佛的民众来说,去塔尔寺是一次朝拜和精神的洗礼,而对于非教徒来说,藏传佛教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也是值得一去的理由。
告别塔尔寺,我们踏上了返回北京的路途,在青海的这几天,我们感受着大美青海所带来的震撼,感受着西部独特的人文风情,另外难忘的还有山区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爱心总是最能触动灵魂。爱卡旅行社,一直在路上,与你一起体会沿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