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S40只有很少量进口到中国;这种毫无特色的设计已经成为Volvo不堪回首的历史了。
新一代S40,光看外形已是脱胎换骨,整个底盘也更先进出色。
上代Volvo S40是一部平庸之作,平庸到我们几乎难以想起它的样子。大概是“物极必反”吧,Volvo在设计新一代S40时是那样“洗心革面”,设计风格彻底大胆化,底盘也完全换了一副。由此带来的更大变化是S40所面向的顾客层面有了根本改变。Volvo一直以安全、稳重的形象强烈扎根于人们心中,S80是当中的代表者,但对入门级的Volvo来说,买家主力来自比较年轻的一群,如果光是强调“安全”和“稳重”,未必能拉拢到年轻人的心。
新S40依然是一部Volvo:首先,虽然它身上有不少新设计元素,但你还是一眼就能看出Volvo的家族烙印;然后,虽然S40在尺寸上属于紧凑型轿车,但它拥有一切Volvo轿车应有的安全设计是以S80为基准的。
S40的出现也许能改变Volvo的用户群体构成——它在保持Volvo家族形象和一流安全性的同时,溶入了更多新潮和美感,更能讨好年轻人,而不再是一部老成稳重、沉闷不堪的“坦克车”。
尽管从各个角度看,S40都比过去任何一部Volvo更圆滑、更多精彩细节,但它的家族特征却保存得非常完好,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部Volvo。立体式的尾头灯、粗壮的腰线是从S80身上移植过来的,而流利的车顶弧线则来自S60。4468mm的车身长度要小于同级对手宝马3系、奥迪A4等,但低斜的后窗玻璃加上短小的尾厢营造出一个紧凑厚实的整体比例。
外形细节的设计灵感都来自北欧的生活用品,例如尾灯设计灵感据说是来自著名的北欧钢琴的俯视造型。如上所说,S40有很多元素沿自S80,从正前和正后方看,它几乎都是一个缩水版S80。突显自己特色的是车身中部,由于长度和高度都大不同于S80,S40的腰线、车窗轮廓设计更加锐利大胆,弧线的运用也更加“性感”,确实表现出“北欧设计”的一些功力。
Volvo的车厢设计理念也是体现“北欧风格”,而“北欧风格”概括起来就是“简约的美感”和“实用的功能”。看看S40的整个仪表台,“简约”是勿庸置疑的,整个仪表台可以说是极其简洁,没有任何夸张的线条,和近年流行的拿内饰设计大做文章的风潮背道而驰。
简洁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用,S40的各种装备开关按钮布置都是绝对的一目了然,仪表也超级清晰易读。方向盘上的巡航和音响按钮布置得整整齐齐,转向灯和雨刮控制杆拨动起来手感一流。“简约”和“实用”都做到了,不过“美感”在哪里呢?接着往下看吧。
没错,“美感”正是过去的Volvo所欠缺的东西,而在S40身上他们把这个北欧设计的精粹给找回来了。除了车身的曲线美外,S40最经典的设计笔触就是车厢里这个“架空”的薄片式中控台。这片布有整齐按钮的金属薄板设计灵感源于现代化家居电器,它非常“轻薄”,就像那些新潮的超薄电脑、超薄手机一样,肯定能笼络年轻一辈的心。
如图所示,国产S40配置了两种中控台面板,分别是“原版”的银色金属质感面板以及“满足中国消费者喜好”的桃木色泽面板。个人认为金属面板是压倒性的好看,也更符合“北欧设计风格”的内涵——我就不大相信北欧的设计师会想到用桃木(当然这块桃木面板实际上只是塑料制品)来做面板,这太不符合Volvo讲求简朴与环保的原则了。
这个中控台的面幅比一般中控台窄小,上面的按键布置区域更小,看起来好像不太易用,但事实恰恰相反。每个按钮都大小得当,上面有便于手指按下的小突起,而且功能排布非常清晰,由上而下是电话、行车电脑、空调模式按钮,分布在四个角的大旋钮则控制最常用的音响音量、调台、空调温度和风量,不消几分钟你就能弄懂全部功能。此外在薄薄的面板后面还有一个小型置物格子,可以方便地从两边伸手去存放小东西。这片中控台成功糅合了简洁、易用和新潮于一身,比近年来德国对手那些用一个屏幕加极少数按钮构成的所谓“高科技简洁”要优胜很多,反映出北欧人设计上的智慧。
国产S40有两个型号:2.4i和T5。两者配置了不同的发动机,具体性能差异后面再详述,我们先看看它们的外观差异。外形上的唯一区别是轮圈,T5配用一套立体五辐式轮圈,这个轮圈转动起来非常好看;2.4i则用一款比较稳重保守的多幅式轮圈,光从轮圈上已经可以传递出T5运动、2.4i豪华的个性区别。
这个区别在车厢里更加明显。T5的中控台、门壁板采用银色金属质感面板,2.4i则是比较传统的深色桃木色泽面板。金属面板会使整个车厢感觉更加开扬,而桃木面板则有几分沉稳的豪华感。在厂方的配置表上,我们看到这两款面板是可以互相选配的,因此我建议无论是买T5或是2.4i,还是选择这个最正宗的金属面板吧。
Volvo的座椅设计在汽车业内是屡获殊荣的,座椅不仅舒服,而且有很多安全性考量,Volvo也是少有的让外科医生参与车厢设计的车厂,甚至座垫的材料也采用了天然环保生物原材料……总之置身于S40的座椅上,你的身体不会有任何投诉。前排座椅宽大贴身,大型头枕能对后脑提供非常舒服的承托。驾驶座的调较项目很多,座垫高低可调幅度很大,除了可以提供各种坐姿变化外,还特别能照顾到家中身材差异大的男性和女性驾驶者。事实上Volvo一直对女性用户是关爱有加的。
S40的2640mm轴距在中型轿车中不算突出,但它对空间利用的功力有些出乎我们预料。在福特集团里同平台、同轴距的三款车(福克斯、马自达3、S40)中,S40的整体车厢空间感觉是最宽敞的,尤其是后座腿部舒展,头顶空间也相当充裕。后座的高度和靠背角度都很自然,承托力和帖服性都很好,头枕位置尤其舒适,印象中欧洲同尺寸轿车很少能找出如此舒适自在(特别是对我们东方人而言)的后座。
仔细端详全车内外,虽然没再发现什么惊天动地的设计,但也不会有任何老土的细节来扫兴。手枕、门壁板等各处都如北欧家具般简洁明快、用料结实,加上合理的空间,种种细节都会让你对S40多了几分接纳。整个车厢唯一的功能性缺失是后座没有空调出风口,这可能是中央手枕要让位给SIPS安全系统的原因(见第17页)。
S40的尾厢以三厢车标准来说并不大,容积只有404升,最大原因是尾厢地台颇高,高度与后保险杠的上缘完全齐平,这在三厢轿车中是很少见的。坏处是尾厢高度不足,想立着放进行李箱子比较困难;不过全平的尾厢地台拿放物品都是非常方便。尾厢地台这么高除了因为要容纳宽大的全尺寸备胎外,还因S40的后悬挂结构复杂,占据了不少后部空间。记得采用同平台的马自达3也有同样的问题。
后座靠背可以方便地4/6分割放倒,满足一些特殊的载物需要。放倒按钮的锁扣特别设有一般车没有的锁梢,可以锁住靠背不让它放倒,但是这个设计并没有防盗的作用,还不如用钥匙锁的设计来得实际,说实话我也想不通它有什么作用(也许锁上之后可以获得更好的撞击安全性?纯属猜测,尚无进一步资料)。
2.4i直列5缸发动机对S40的发动机舱来说非常合适,留意各种鲜黄色的指示标签非常清晰。
国产S40有两台发动机:自然吸气的2.4i和涡轮增压的T5。两台机器均为Volvo特有的直列5气缸设计,优点是比4缸机器有更高的运转平顺性,而制造成本又不及V6发动机那么高。
2.4i从踩下第一脚油门开始就给人得心应手的印象。油门反应线性,发动机的反应畅顺爽朗。原本以为这台2.4i作为S40的入门版,会有动力稍弱的感觉,但实际开起来2.4i完全足够应付各种需要,整体动力性甚至达到了中上水准,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一是在市区行车时应付提速、超车非常轻松,发动机在3500转到5000转之间力量充沛、声音畅快,5挡变速箱的反应都比较积极,说明这台发动机各阶段的力量都很均匀和充沛。
T5的2.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留意它比2.4i多了涡轮增压的管道。
至于T5,它确实比2.4i有着更深厚的力量,在市区里行驶它有一股劲度,每一脚油门的推背感都来得更强,提速的时间和距离更短。不过由于是涡轮增压的关系,油门踏板的反应、发动机的运转声反而没有2.4i那么线性。在2000~3000转时T5发动机的声音比较低沉,有点“喘大气”的感觉,不像2.4i那样线性和清脆。使用与2.4i基本相同的5前速变速箱,但换挡平顺性比2.4i稍差一点,每次深踩油门迫使它降挡,由于涡轮增压的介入令动力显著提升,会造成轻微的冲击感。在市区里行驶,T5是“爽”,但不及2.4i那么舒服自在。在高速上,T5可以充分发挥动力优势,其实以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这台T5的动力输出范围已经很广和比较均匀,其实又以3000~4000转时动力最为充沛,120km/h时全油门加速的反应与2.4i区别还不明显,但从140km/h加速到160km/h就几乎是转眼之间,高速上加速的后劲、气势都要比2.4i高一个层次。
变速箱设有手动加减模式,换档比较敏捷服从,而挡位采用前加后减的方式,却与福特同集团的其它产品有所区别。由于两台发动机都有不错的高速冲刺能力,因此在高速上这个加减模式还是比较有用的,能够带来一定的驾驶乐趣。此外作为来自北欧的产品,它理所当然的附带了W-雪地模式。
福特福克斯的后悬挂。
国产马自达3的后悬挂。
S40的后悬挂大体结构和上面两者相同,但可以看到它的车底最为平整,光是这一点已显示出它更高的制作标准。
关于S40是否与其它车型共用平台,在Volvo口中这似乎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事实上他们担心的是媒体过度渲染S40的平台与福特福克斯、马自达3相同,会由此降低S40的身价。在这次S40官方说明会上,官方技术人员总算比较正面的回应了这个问题(虽然还是不提福克斯、马自达3的名字),他们指出共用平台是当今车厂研发的主流做法,而平台只是车型发展的基础,Volvo会根据自己的产品特性和诉求作出调较和设计。他们还肯定地说,世上没有另一款车的底盘和S40是完全相同的。这样总算把事实交代清楚了。
其实更明白的事实是,S40的轴距确实是和福特福克斯、马自达3相同,而且它们的悬挂构造也非常接近,从上面三张新车评网独家的福克斯、马自达3和S40底盘图片就能轻易看出来。必须指出的是,这套悬挂的设计确实采用了很高的规格,前后都有副车架,而且连杆结构、减震机构都很复杂,事实也证明这副底盘的舒适性、精确性以及稳定性都是一流的。福特集团决定让旗下这三款车型共同开发平台是有它的想法的,福克斯是欧洲市场的看家产品,马自达3是马自达进攻欧洲市场的强力武器,因此它们两者都有必要用上一副超班的底盘;而这副底盘的级别其实对S40来说才是最合适的,它确实是一副高档车的底盘。
我们并没有测试S40的转弯极限表现,一来开着S40的心情绝对不适合去疯狂功弯,二来知道S40的平台与马自达3、福特福克斯的关系,已经可以肯定它的弯路功架、极限表现都不会低。不过在S40身上,这副底盘的整体性格是偏重稳定感的,过弯不是特别灵巧,但高速表现则一流。
S40的整体操控感很沉稳,车架结实,悬挂支撑力强,过弯侧倾不大。转向的感觉是稳重型的,不算特别精准灵巧,因此在日常过弯时的乐趣并不太强,不过在高速特别是超高速行驶时底盘的功力显露无余,接近200km/h时整个悬挂依然十分帖服,四个车轮的轨迹没有任何漂浮感,任凭你如何加速和制动,也不会动摇车身的稳定性,即便对于T5版的220匹马力,这副底盘也是完全“压得住”的。作为Volvo,无论是自己研发还是从福特手里获得,一副如此扎实、高速这么稳定的车架对他们来说都是大好事。
2.4i在超过160km/h后转向感稍嫌偏轻,有轻微的漂浮感,在T5上情况没那么明显,原因应该是出自T5配置的直径大一寸、路感更清晰的轮胎。由于轮胎薄一点,握住T5的方向盘时路面感要比2.4i稍稍清晰一点,但程度差异很小(我的感觉大概是5-10%而已),因此这两个型号的驾驶感主要还是动力的差异,在操控和乘坐感上并没有出现预期中2.4i特别温柔、T5特别敏锐的差异。
滤震表现方面,S40达到豪华车应有的水准,这次试驾的国产版在吸震零碎震动方面,还似乎好过我以前试驾过的进口版本,有可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调较。不过在快速碾过坑洞、井盖时,悬挂感觉依然十分硬朗,有点影响到乘坐感,不过想到这是一部以坚固为卖点的Volvo,这种感觉也算是情理之中了。高速乘坐感受的唯一缺点是风噪较大,120km/h时开始有少许风声从A柱渗入,随后风噪声进一步增大,估计这和Volvo有棱有角的造型风格有些许关系。
总体上,S40的车架沉稳,动力容易控制,操控十分安全,虽然乐趣不强,但却是一部非常能胜任“从A到B”的车子。
我有些犹豫:写Volvo的车评到底还要不要讲它的安全设计呢?只要说一句“这是一部Volvo”,你还不放心么?S40拥有由4种不同刚性钢材来构成的、可以极佳地吸收并分散撞击力的高强度车身;可以根据碰撞角度、强度以及驾乘者是否系了安全带自动调整充气程度和速度的安全气囊和气帘;可以在紧急驾驶时延迟电话接入的IDIS智能驾驶信息系统;STC底盘稳定和牵引力控制系统等等。这些东西多数是你看不到的,不过却会在关键时候体验出它的价值。
看得到的安全设计如上两图:S40的B柱非常粗壮,头枕十分大型,安全带的高度是自动适应的(非常聪明、便利的设计);在门槛与B柱的拐角上有一个突起,那是Volvo专利的SIPS侧面撞击保护系统,它通过一根横置在座垫底下的高强度钢条,将侧面撞击力传递到车厢中央的一个金属吸能盒来吸收能量,同时确保乘员的横向空间不受严重挤压。
这些安全设计大部分是Volvo发明的(包括三点式安全带),不少还是Volvo独家的。你不必很了解它们的结构,但上图说明了安全的考量在S40身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此外还要赞扬的是入门的2.4i和高级的T5在安全装备上是完全相同的,包括标配的全方位气囊和底盘电子系统,总之只要是Volvo,安全性都是一视同仁。
国产S40的装备非常齐全,也很单一,2.4i和T5虽然差价达6万元,但安全和豪华配置全都相同,唯一区别只在铝制和木纹内饰板而已。除了众多安全装备外,比较瞩目的是S40的8喇叭6碟CD音响,实际音色在同级车中属于相当出色之作。
Volvo S40装备表
|
||
2.4i | T5 | |
外部装备 |
||
与车身同色保护条
|
S
|
S
|
双氙气大灯
|
S
|
S
|
电动折叠外后视镜
|
S
|
S
|
集成在外后视镜上的侧面转向灯
|
S
|
S
|
内部装备
|
||
真皮座椅
|
S
|
S
|
前排电动座椅
|
S
|
S
|
前排座椅带加热功能
|
S
|
S
|
三幅皮质方向盘
|
S
|
S
|
皮质排档手柄
|
S
|
S
|
铝制内饰
|
O
|
S
|
木纹内饰
|
S
|
O
|
前排中央扶手带杯托
|
S
|
S
|
后排中央扶手带杯托及储物盒
|
S
|
S
|
织物脚垫
|
S
|
S
|
自动防眩目内后视镜带指南针
|
S
|
S
|
后窗手动遮阳帘
|
S
|
S
|
可分割折叠后排座椅(40/60可分)
|
S
|
S
|
安全装备
|
||
前排正面两段式安全气囊
|
S
|
S
|
SIPS 防侧撞保护系统
|
S
|
S
|
WHIPS 头颈保护系统
|
S
|
S
|
IC 安全充气帘
|
S
|
S
|
燃爆式安全带带预紧装置
|
S
|
S
|
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
|
S
|
S
|
EBA 紧急制动辅助
|
S
|
S
|
EBD 电子制动力分配
|
S
|
S
|
STC 稳定及牵引力控制系统
|
S
|
S
|
IDIS 智能驾驶信息系统
|
S
|
S
|
高位刹车灯
|
S
|
S
|
防盗报警装置
|
S
|
S
|
遥控中央门锁
|
S
|
S
|
电子儿童安全锁
|
S
|
S
|
洼地照明灯
|
S
|
S
|
安全返家照明
|
S
|
S
|
安全取车照明
|
S
|
S
|
舒适及便利性装置
|
||
舒适型底盘
|
S
|
S
|
全自动双区空调
|
S
|
S
|
花粉过滤器
|
S
|
S
|
高性能级音响系统,8 喇叭
|
S
|
S
|
6 碟 CD 播放机
|
S
|
S
|
集成巡航及音响控制的方向盘
|
S
|
S
|
行车电脑
|
S
|
S
|
外部温度显示
|
S
|
S
|
大灯高度自动调节
|
S
|
S
|
大灯清洗装置
|
S
|
S
|
巡航控制
|
S
|
S
|
前排化妆镜带照明
|
S
|
S
|
烟灰缸及点烟器
|
S
|
S
|
倒车雷达
|
S
|
S
|
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
S
|
S
|
电动天窗
|
S
|
S
|
2006年11月,Volvo为S40 T5增配了GPS导航系统。在中控台上部增设一个折叠液晶显示屏,在导航系统启用时自动升起。GPS导航已是中高级车的大势所趋,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确实能大派用场。Volvo这套导航系统是在本土开发的,拥有全中文菜单。由于屏幕距离驾驶者较远,并没有采用触屏的控制方式,而是以一个遥控器来进行菜单操作,遥控器的按钮太多又太小,操作起来不够快捷,想一边驾驶一边进行一些简单的设定(如缩放地图)也不太方便。和Volvo原厂的人性化设计思想相比,这套首次推出的导航系统显得还不够亲和力。
导航带来的“副产品”还包括CCD倒车可视系统和八碟DVD娱乐系统。S40的倒车摄像头不像一般同类设计那样位于牌照灯附近,而是设在保险杠上,可以获得更宽广的视角,但缺点是从显示屏看出去时无法看到车身的边缘,只能通过两边的对比线(障碍物不能超过红线)和倒车雷达的提示声音来判断距离,失去了可视式倒车显示“眼看为实”的优势。此外位于保险杠上的摄像头遇到碰撞(例如轻微的追尾)也容易损坏,会增加可能发生的维修成本。
增配GPS导航、倒车可视系统及八碟DVD后的S40 T5版本,标价上只比原来提高了1.8万元,以原厂装备来说这个价钱相当低廉。尽管导航系统的操作不尽人意,但它在必要时能为你排忧解难,是值得拥有的装备。
优点:
缺点:
买S40应该是个非常理智的选择,对外可以表现你热爱家庭、关注安全和环保的良好个人形象,对内又可以获得一部时尚感强、有一定驾驶趣味的年轻化座驾,这样的Volvo是历来少见的。当然,买这类紧凑型的豪华轿车应该是为了满足自己,而不是出于显示身份。如上所见,我们列出S40的优缺点条目并不多,它的卖点的确不多,但都是非常明确、充满独家特色的,包括超一流的安全性、最健康环保的造车理念等。如果你打从心底里认同Volvo的品牌理念,懂得欣赏Volvo的价值,那么国产后只卖30万出头的S40可以说是超值的。
Volvo这个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安全、健康和环保,如果你特别关爱自己的家人、经济条件许可、而对车的要求又仅仅是交通工具的话,就很应该选择Volvo。这样看来,Volvo在中国本应成为一个大受欢迎的品牌才对。但事实上,花得起30万以上来买车的人普遍还是放不下豪华、奢侈、性能、操控等等这些诱惑,以这些世俗但主流的眼光来看,他们是不会将S40放在眼里的——不能否认,这种心态的人在中国还是占绝大多数(你和我很可能都是),因此Volvo S40注定还将是小众化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