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级豪华车市场,对于任何一个国际性的汽车集团而言,都是一块令人垂涎的大蛋糕,任何一款车型能在这个市场中获得尽可能大的份额,往往会成为一个品牌的历史性丰碑。正如被一众车迷所争相传颂的宝马3系,高耸入云的宝马王朝不就是仰仗着一代代3系猛将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所缔造的么?
豪华B 级车的车主伴随着他们事业人生的成长,自身爱车的表现对于他们下一辆豪华C、D级或者SUV车型的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参考效用。而中国的B级豪华车市场,近年来更是基于上述因素获得了爆炸性的几何增长。如此的一处商家必争之地,自然引得各路英雄汇聚一堂。
被誉为德国三剑豪之一的奥迪不远万里派遣旗下良驹A4L远赴华夏大地来歌颂日耳曼民族的辉煌;而美国豪华汽车品牌凯迪拉克同样发令麾下战车CTS远渡重洋为东方神州的人们演示现实中的"AMERICAN DREAM"。
外观篇
当这两位名门望族的骁勇战将停驻于我们面前之时,CTS的"Absolute Edge"激进硬朗风格与A4L所世袭的一贯典雅风范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好似冰与火交融般,使得周遭的环境中便弥漫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息。
A4L来到中国之后,为了应对大部分国人“好大喜高”的购车心理,对其车身轴距进行了加长,并且换上了加高的软性悬挂套件,所以在其A4铭牌后加上了中国特色的"L",即便如此,A4L的车身尺寸还是要比CTS小一些,不过两车作为B级车定位,这样的尺寸都已经是超越级别了,毕竟一味追求空间尺寸,就会大幅影响动态表现,毕竟作为欧系名门,对于旗下选手的行钝身拙更是没有丝毫的宽容。
A4L尽管在外观设计上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优秀的德系血统自然要得到一定的传承,作为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豪华车,免不了在整体视觉方面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此时此刻,设计方面的各类高光亮点就显得弥足珍贵,好在奥迪之城INGOLSTADT的设计精英们早已针对此类方面交给了大家一份满意的答卷。
首先,前大灯的外型线条并没有延续B7版A4的泪珠型组合线条,反而更趋向于B6版A4的中规中矩,但请大家注意,整车设计最为闪亮的高光点便隐匿于此,一旦打开灯光开关,那条从同门师兄--顶级跑车R8处所习得的LED日行灯带被豁然点亮,宛如一道委婉流畅的神来之笔,将A4L的科技之美提高到其整个车系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透镜氙灯的日光色温灯光和转向灯的黄色警示灯光更是配合着灯体内部的亮银色饰条,营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光影效果。
边锋犀利且适度外扩的前保围边整合了一处别出心裁的梯形竖直绕流栅栏,与奥迪品牌的家族脸谱-概念化“大嘴”中网交相呼应,突出了奥迪品牌一贯的进取风范。
在车身侧面方面,A4L圆弧流线的后视镜不但集成了LED的转向指示灯,更配备了先进的侧向行车辅助系统,通过位于车尾两侧的侦测雷达,一旦有车进入两侧的后视镜盲点区域,而你又需要变道的时候,黄色的警示灯便会高频率的连续闪烁,以期引起驾驶员的注意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改变行驶意图,这就是所谓"科技引领生活"在驾驶领域的非凡体现。
而车门下部通过几处线条的勾勒,以及下侧边边翼的配置,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侧面绕流轮廓,相信能够将高速行驶时的空气乱流进行有效的控制。至于车尾的设计则同样简洁明快,顺应风洞效应而上扬的车尾弧线,以及压缩高度并横向拉伸的2段式尾灯,一切的感觉都那么的熟悉,那么的“奥迪”,虽然新意有限,但是惬意依然。
不同于其他欧美名流车型的圆润饱满,除了CTS车顶等部分要考虑到配合空气动力学以降低风阻才采用了些许必需的弧度进行圆绘,CTS突破传统的钻石切割线条遍及整个车身,硬直线条对接而且带有大灯清洗装置的氙气头灯锐气十足。
巨大的倒梯型中网将那世代传承的麦穗徽盾LOGO承托地格外显著,两侧的镀铬雾灯保持了美国人一贯的"BLING~BLING~"闪亮追求。宽大的外后视镜提供了良好的后方视野,翼子板上面的侧出风口不单为引擎舱排热立下战功,更加凸显了整车的运动特征。
车尾的厚重在那一道道锋利线条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长幅且稍显耸起的尾厢高位刹车灯,加强了尾部的空气绕流效果。而两侧的透明水晶尾灯就像一对双塔伫立于略微呈宽V字型的镀铬尾厢底幅装饰条之上,配合坚实的后保险杠下那粗壮有力的双排气管以及座落于宽大镀铬饰条之上的凯迪拉克后尾LOGO,整个车尾庄严肃穆的威严感得到了十足的表现。
内饰篇
打开A4L的车门,德系豪华车的舒适气息在科技氛围的扇动下扑面而来,触感一流的灰色控制前台,丝般顺滑的浅木装饰板,以及握感良好且主要握幅进行打孔处理的真皮多功能拨片换挡方向盘。大面积铝饰板不仅突出了A4L的运动风格,并且通过亮铝的金属光泽与背光的仪表台和娱乐显示屏形成巨大反差,成功地衬托出各类数据的科幻深邃感。
而CTS也不是泛泛之辈,有道是“不是猛龙不过江”,更何况作为“美国梦”理想生活代表的凯迪拉克呢。为了能够给网友们提供更详尽的介绍,易车网分别请来了运动版内饰和豪华版内饰的CTS。运动版的纯黑内饰诠释了新一代的美式激情,入座后黑色对视觉感官的削弱以及对空间感的收缩,会给驾乘人员造成一种人车合一的交融感,这对于追求驾驶乐趣的人群而言是趋之若鹜的一种效果。
而豪华版的浅米色内饰虽然造成了人车之间一定的隔阂感,但是考虑到身为豪华车的市场定位,为了进一步突出了舒适和空间,这样的配色同样合情合理。两种内饰都采用了Cut and Sew专业手工工艺来完成重要部件的皮革包覆,与国内“机工精密、人工粗糙”的价值观不同,欧美能工巧匠的亲手打造,被冠以个性化和稀缺性的光环,为民众所公认为提升内饰档次的一大法宝。
A4L其他部分选材及做工方面亦属上乘表现,柔软舒适的多方面电子调节真皮座椅,虽然不能带来桶型座椅那紧致的包裹感,但是针对长期驾驶来说,如何降低乘员的疲劳可能更为重要。权且不论随处可见的真皮覆面,以及勾边点缀的铝制饰条,就连中控台及门控开关等塑料件,不仅是在视觉和触觉方面丝毫没有常规塑料的失落感,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上下扳动还是圆周旋拧的阻尼感都让人在操作中感到了那种“到位”的感受。
CTS的镀铬三环筒形仪表台将行驶数据凸显得清晰易读,巨大的空调出风口带来炎炎夏日下的清凉畅快,紧密集中且排列有序的按键在金属感强烈的哑光饰板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可升降的超大GPS多功能显示屏和下方复古的钟表表盘好似科技和传统的绝对碰撞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若是能够效仿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和瑞士一线表厂芝柏的合作,能够在钟表上刻上例如:BREITLING、ORIS一类运动风格瑞士名厂的LOGO,那将会为CTS带来更加卓尔不群的非凡品味。
而在细节方面,运动版采用了类似碳纤维的晶状体格纹饰条以标榜科技;而豪华版则采取了源自非洲的Sapele Pommele实木饰板,无论从视觉上还是触感上皆凸显出CTS严苛的选材标准。豪华版采取了无匙启动系统,只是开关方面并非如欧系车那般应用了按键式启动,而选择了旋钮启动;而运动版仍是采取了传统的钥匙启动,双方由于均为旋转启动,所以在使用方面并未给笔者带来明显的区别。
由于A4L的测试车型是3.2高配版,无匙启动系统、全自动电子手刹、中国版MMI、定速巡航、倒车雷达,行车辅助系统、“奥迪驾驶模式选项”系统等等一应俱全。尽管如此,和欧洲版的配置及价格相比,仍旧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笔者对于奥迪在MMI系统中原厂导航的缺席,仍旧颇有微词,在如今这个连国产低端车型都配备导航的大形势下,作为国产奥迪B级旗舰的A4L 3.2何以为据对一项如此常用的配置进行了减配,确实令人斐然不解。
而CTS的方向盘则是笔者想要单独列出的一处重点细节,豪华版配备了电控方向调节功能,运动版虽然为手动调节但是在方向盘横幅后方设计了方向盘换挡按键。但两款方向盘无一例外得在使用方面给笔者带来了一定困扰,尽管转向的力度偏重这一优点对于提高路感及精确控制转向角度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直径偏大的方向盘会减缓大幅度转动方向盘时的灵敏度,并且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9点和3点方向的盘幅过于宽厚,导致笔者的双手对方向盘达不到十足地紧握,而在之后的绕桩测试中,紧急转动方向盘时那种强烈的空虚感愈演愈烈,就好像方向盘在力回馈的作用下要从手中滑动一样,大大影响了笔者的驾驭信心。而通过笔者同事的体会,验证了此感受并非笔者唯一特例。看来在这方面,CTS的人体工程学针对亚洲人体格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笔者在被CTS 原配BOSE音响所营造的低沉重音环绕音场所震撼之后,竟由于光线问题未能发现A4L音响的任何厂牌LOGO,正于灰心失望之际,一道清澈的微波荡漾般水声效果挑起了笔者对发烧乐材甚为敏感的听觉神经,经过仔细寻觅终于发现了整车配置中最大的亮点--首次在A4L上配备并且可以称得上无可匹敌的配置-BANG & OLUFSEN 10声道 14扬声器音响系统。作为影音界的奢侈品牌,其业界影响力丝毫不亚于时尚界的LVMH,能够拥有B&O的产品一直是影音迷们所梦寐以求的。
在闭目、深呼吸、调整心率、全身放松等必要身心调整之后,通过设置各类音场效果并多重音域音量播放的详细试听,笔者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哪怕是和LEXUS旗舰车型LS460引以为傲的MARK LEVINSON音响系统进行跨级别对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国内的豪华B级车市场中,更是无可出其右者。哪怕在“破卵寻骨”的挑剔目光下,这仍就成为笔者多年以来首次对OEM车载音响的同级别最高评价。
空间篇
B级车在空间方面的不足,在如今的国内市场伴随着一片“加长”风,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根除。对于A4L这款在中国水土下进行二次发育的车型,笔者也只能感慨于国情使然:能够满足人高马大的欧洲人的车内空间一定要加长才可以装得下普遍中等身材的中国人?!看着一辆辆被扭曲加长的奥迪和宝马,作为车主的您或许可以获得超越原版车型的车内空间,但却失去了德系车世代传承的不朽灵魂。
笔者只能寄希望于国人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在意识形态方面能够早日达到欧美的平均水平,考虑到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尚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笔者仍会严格遵循客观事实为大家带来此次车型的空间分析。
A4L相比德国版足足加长了60MM,达到了4763 X 1862X 1426轴距2869MM的车身三围尺寸,根据实际测量,前排坐姿高度区间达到90-95CM,腿部区间为17-40CM,座垫的宽度则达到了50CM;而后排更是得益于加长的车身,坐姿高度也达到了90CM,腿部区间为令人满意的12-35CM,座垫宽度则为133CM,足以满足后排3名乘员的需求。
尾厢的空间则为110 X 100 X 50CM,对于一家三口的行李提供了充裕的支持。基于上述数据上所营造的空间和上代相比有着本质上的提高。
CTS则秉承了美国车一贯的庞大身材,4860X 1842 X1464轴距2880MM的车身尺寸,仅在车宽方面比起加长后的A4L略显不足。在实际测量中,前排坐姿高度区间达到90-93CM,腿部区间为15-40CM,座垫的宽度则达到了50CM;后排坐姿高度达到90CM,腿部区间则更为出色,达到17-42CM,座垫宽度则为138CM,这方面比起车宽占优的A4L反而略有盈余。尾厢的空间则为110 X 120 X 50CM。
如此看来两车在内部空间方面还是CTS通过后排的腿部区间和座垫宽度以及尾厢空间的三重优势取得胜利,但是A4L的空间已经绝对可以满足B级车消费人群的需求了,毕竟这已经是一款为了空间而在其他方面作出重大牺牲的车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