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ura“讴歌”是本田在北美建立的一个在生产和设计上都充分“美国化”的豪华品牌。如果说“丰田”、“日产”、“本田”都是“入侵”美国的日本牌子,那么“雷克萨斯(Lexus)”、“英菲尼迪(Infinity)”和“讴歌(Acura)”其实都可以说是在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因为它们其实都是日本人在美国市场为了拔高形象而“无中生有”的品牌。这三个品牌在美国创立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都是靠从日本市场直接引入比较高档的车型,换上一个高级的商标来起家。但是很快,日本人便发现美国人对他们这些高档车型的消化能力要比日本本土强得多,于是第二代的日本豪华车便加入了很多迎合美国人口味的设计;到第三代,日本车厂开始将部分豪华车的生产迁往美国本土,以降低成本;再到第四代,他们干脆请美国人来开发自己想要的豪华车了。目前的讴歌TL即是这样的“第四代产品”。
“日裔美籍”,这说法用在讴歌TL身上实在很贴切。它挂着日系的品牌,浑身上下带着浓厚的本田血统,但它又是在美国开发、美国生产、目标市场只在美国,就连开发和生产的首席负责人也是美国人。也许你对这款讴歌TL很陌生,但在了解TL的设计与性能之前,你应该先知道它是目前美国“准豪华车”(Near Luxury)级别里的销量冠军,去年年销量超过8万台,胜过与它级别相近的宝马3系、5系以及雷克萨斯GS等。没错,它的对手都是这些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车型,但它们在美国市场上却都敌不过这部充满美国风格、在全球其它地方却鲜有人知的讴歌TL。
美国线条、美国风格、美国味道甚至美国血统,是讴歌TL给人最强烈的感觉。不要以为凡是“美国车”就是大大咧咧、又长又钝的,其实近几年美国人对汽车的审美已经倾向欧系和日系车,美国车厂在本土推出的新车也都大力摒弃自己的旧形象,大胆追求新锐和年轻化的设计,像TL这种融合了欧式鲍豪斯风格、日式精致细节、美式锋利感觉于一身的,便是最能讨好现在美国群众的设计了。
TL的外形是出自本田美国设计室之手的,在细节上可以看到美国人设计汽车的一些品味,细长的鹰眼式头灯、科幻的红黑色尾灯都流露出美式风格设计的锐气。侧面一条凹进去的腰线相当独特,整部车显得刚强、有力,明显不像我们熟悉的日系轿车。
TL的外形很“美国”,内饰却很“日本”。车厢布局有着本田的一贯味道,和我们熟悉的雅阁也有几分相似。但在某些细节上,它似乎借鉴了一些对手的好设计,例如中央显示屏左右两列大大的方形按钮、整个全黑真皮车厢的气氛,都有点像我们前段时间试过的雷克萨斯GS。不过也难说清到底是谁像谁,TL在美国的销量可是GS的四倍以上呢。
中控台虽然按钮众多,但功能分布比较清晰。让人比较失望的是音响系统并没有液晶显示屏,也就没有DVD播放和导航等功能。作为一部豪华品牌汽车,本田应该在TL正式上市前着手升级它的影音系统。
车厢细节一如TL的整体感觉:刚强厚实。门壁板光是厚度就已非一般的日系车可比,甚至比一些德国车的车门还要厚重,内藏了宽大了手枕和储物格。仪表板的设计简洁、有跑车感,但欠缺了一点华丽的气氛,这也是整个全黑车厢给人的感觉,就连油门踏板也是相当厚实的,整部车在操纵上已经给人力量充沛的运动化感受。
TL的车厢空间以一部运动化中型轿车来说是相当理想,后排头部和腿部空间都比想象中还要充裕,还有本田轿车车系中罕见的后座空调出风口。虽然纵向长度不能与那些行政定位的豪华车(例如奥迪A6L)相比,但TL的座椅宽大厚实,乘坐起来很有安全感,全黑的车厢进一步加强了厚重的感觉。
拉开车门的一刹那,已经能感觉到TL厚重的分量。坐在行进中的车厢里,它继续传达着这份厚实感。悬挂有着稳定的姿态,驶过碎石路面时声音非常沉。从厂方提供的资料看到,TL身上多处采用了大量高强度钢(这份来自美国的资料非常详尽,连钢的型号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全车还有大量的隔音降噪措施,包括采用了厚达5mm的车门玻璃,车厢多处铺上专利的隔音物料,连尾厢都经过声学特别优化处理,从而增强整部车的结实程度,降低行车时各部位可能发出的杂音。我相信这台在美国开发和制造的豪华车绝不会有偷工减料的嫌疑。
TL的发动机有270hp马力,这是让我们有些“意外”的。这台在美国研发和生产的本田发动机,从构造上看只是3.2升自然进气SOHC(单顶置凸轮轴)设计,但它的马力数字却能媲美4.0升以上的DOHC(双顶置凸轮轴)发动机。工程师解释这是优化了进气管道、提高压缩比等等措施的结果,我知道以今天的技术,要抬高马力数字并不困难,难的是调较出一个最均匀合理的动力输出曲线。这台VTEC发动机有本田一贯的高转性格,必须将转速拉升到超过4000rpm,它才会表现得“生猛”起来。而在4000rpm以下时,电子油门的反应不算很直接,幸好发动机的转速攀升速度是比较快的。
总的来说,TL的高转大马力有点以牺牲低转扭力为代价,如果将这台发动机的马力削弱一点,增强一下中低段的扭力,它的动力可能会更加实用、更容易掌控。不过大马力数字可以突显技术先进程度,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估计这也是TL在美国市场的卖点之一。这也反映出当今美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和口味和我们还是有所不同的。
由于要中高转速才能发挥足够力量,尽管TL的自动变速箱有5个挡位,但在好些中速弯里还是要从3档降到2档才能榨取出最佳的动力来痛快地加速出弯。想在赛道或山路上发挥TL的性能,要懂得通过选用适当档位来保持高转速才行。
幸好它的变速箱拥有手动加减档模式,加档的感觉比降档畅顺,当转速到达红区时,电脑不会自动升档,只会截油,这样让你能更加自主地控制转速的细微波动。只有在1档升到2档时,电脑会给你自动加档,工程师解释是这是为了保护变速箱的内部某些结构,但由此也可以猜到这270hp的马力其实已经比较接近此车的机械潜能极限了。
作为一台拥有大马力的前驱车,TL的操控性格是在意料之中的——极限时它有着显著的转向不足。入弯车速过高,推头便会出现,伴随着前轮的尖叫和方向盘清晰灵巧的转向回馈力,给人清晰的预知性。它的推头特性是比较稳定的,尾部不会像许多前驱车那样会出现外甩,只有当你在弯中“胡作非为”,例如在急弯里突然完全收油或刹车,它的尾部才会失去稳定性而有外甩的迹象。由于它车身比较大,加上我们试驾的地点上海赛车场的地面摩擦力太强,想在上赛场的弯道上让TL完成一次从推头到甩尾的极限动态转变是相当困难的,大部分时候你要应付的只是那显著的推头和响胎声音而已。
要说明的是,推头和响胎并不是TL的真正极限,当它出现推头和响胎时,动态依然很容易控制,轻轻加油,它能一直保持着清晰稳定的推头,加大转向的角度或者渐进地收油则可让车速慢下来,使前轮回复正常轨迹。只要不做突然的激烈动作,它是不会出现甩尾或失控的,因此即使推头响胎,也不会让驾驶者惊惶失措。当推头真的很严重时,还有VSA动态稳定系统出来帮你约束车子的轨迹。可以说,TL的推头和响胎并不太危险,倒像是一种感观上的乐趣。
有一点很特别,TL虽配有TCS、VSA(类似欧洲车厂的ESP)这些电子安全装置,但我上面说到的推头、响胎、甩尾,都是在开启着这些电子系统的情况下体会到的。工程师表示,他们是刻意将TL的电子系统介入时间调得晚一些,好让驾驶者能有一些“自主掌控”的机会。也许正因为TL的底盘有着宽容和稳定的特性(不易甩尾),设计师才敢如此地鼓励驾驶者去感受它的极限。这又验证了我上面所说的:TL的推头和响胎可以算作一种乐趣。
在赛道上驾驶时,即使轮胎尖叫、推头显著,VSA电子稳定程序还是很少介入的,只有在车身动态遭到严重破坏,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才会挺身而出,将车子稳定下来。不过在这时候,车身左右横摆的幅度其实已经颇大。对此我的猜测是,美国人一般都在道路宽阔甚至地广人稀的环境里开快车,环境允许车子可以有较大幅度的侧滑,甚至会将此视为车子的优点;但是在中国乃至在欧洲,道路环境比美国拥挤得多,像TL这种特别宽容的电子系统设定,也许就不能完全确保车子在日常道路上的动态安全性了。举个例子,当你在马路上过弯发生侧滑时,可能VSA还没介入,车身就已经“扫”到隔壁车道上的车了。这不能说是TL的电子系统有问题,只是一种设定上的环境取向差异,或许还有其它背后的原因,但这再进一步反映了TL和我们平时接触的其它豪华车的区别。
总体上,TL的运动是一种豪华的运动。从纯操控角度看,它的功力是比较深厚,但尚未能达到“人车合一”的境界,至少和宝马相比还是略有不及的。不过对日常驾驶来说,TL能给你一份厚重结实又恐武有力的感觉,让你感觉到自己的身价之余,又保留着那份偶尔冲动一下的能耐,这大概正是众多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心态。
TL的开发和生产负责人谈到“讴歌”品牌的发展历程,解释今天Acura“讴歌”的产品是通过将各种国际资源优化整合的结果(听上去很像上海通用开发人员的口头禅)。看来,今天的全球汽车发展套路确实走向了大同,而不同的只有各个市场各自的文化和口味。
TL正是一个融合了成功的发展套路和美国市场独特口味的产品。它在美国市场能大获成功,可以说是技术加策略的成功。但它是否能成为Acura“讴歌”打开全球市场的开国功臣,倒是一个疑问。至少在中国竞争激烈的豪华车市场里,它的风格、定位都尚属少数族类。
优点:
缺点:
TL作为“讴歌”品牌开辟中国市场的排头兵之一,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个品牌在北美市场的生存形态和发展轨迹,从它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今在北美市场成功的豪华车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选择这部TL,你可以获得一种比较难求的“美国车的厚实+日本式的高效”组合。单独对比的话,TL的性能与操控比不上宝马,舒适性比不上奔驰,作为前驱车,它的特性跟奥迪比较接近,但它的操控要比奥迪A4、A6L强,内饰更人性化,外形也比满街都是的A4和A6L有个性得多。这是一部另类的豪华车,幸好对于本田的出品,在性能和品质方面是可以比较放心的,但是讴歌品牌登陆中国后,品牌美誉度还未建立起来,这点会令人觉得现在的TL尚未算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