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汽而言,奔腾原本只是一款车的名称,不过这种情况将随着另一款新车的出现而改变——它就是奔腾B50。为了迎接第二款奔腾产品,原先的奔腾车改称奔腾B70,“奔腾”从而晋升为品牌系列。而新车奔腾B50位居B70之下,是一汽轿车进入十万元轿车市场的产品。
作为一汽轿车第二款自主产品,奔腾B50从开发背景到产品表现,乃至它跟B70之间的联系,都大有可说之处,请看下文道来。
按官方说法,奔腾B50的设计背景依然来自意大利。第一眼看去,能跟奔腾B70产生家族联想的就是前进气格栅设计,大而方正,中间还嵌着一汽的镀铬标志。其实B50的整体观感也有跟B70类似的地方,它们都一样不属于赶潮流的类型,在老成、稳重中寻求小幅度的创新,显得比较小心翼翼。
细细观察B50前脸,不仅进气格栅跟B70“形似”,一些地方还有“神似”的感觉,包括光影下发动机盖的特征线、前大灯和前保险杠的细节处理,都可以隐约看到B70的影子。
B50的尾部较短,在造型上采取了一些偏向动感的笔触,如整合式的尾翼造型,不规则的尾灯形状巧妙地衔接了腰线和尾部,设计颇具功力。
奔腾B50沿用了奔腾B70的底盘,两者轴距相同,所以在十万元级别里就有点跨级的意味。可是这种做法在自主品牌阵营里也并非首创,华晨骏捷就是沿用尊驰的底盘,使之有着越级的底盘尺寸。对比国内对手也可以发现,自主阵营里并不缺少大尺寸的对手,如华晨骏捷和江淮宾悦,在轴距上都远胜B50。只有跟朗逸、新宝来这些合资对手比较时,奔腾B50在尺寸上才占有一些优势。这说明了,尺寸跟实际产品表现绝对不是成正比的。
B50目前只有1.6L一款动力选择,变速箱则有五前速手动挡和六前速自动挡两种规格,我们试驾的是一台手动挡车型。
说起这套动力系统的背景,坊间一直传说它来自大众。尽管我们没有得到厂方的正式确认,但就规格来实际发现来看,奔腾B50的1.6L“心脏”跟速腾、新宝来相同,其手动和自动变速箱也都一并沿用大众产品。论技术成熟性是没有任何担心的,但这可是奔腾家族首次注入大众“血统”,匹配效果如何将是奔腾B50的最大考验。
先说说动力水平。虽说这台发动机一直都被大众包装成“低转高扭”的形象,但实际在2000转以下时发动机是有点不够精神的,这个现象在大众宝来上已经存在。如果配自动变速,日常驾驶的动力反应会比较缓慢;但我们驾驶的这款手动挡,就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起步稍微多给点油,起步后保持转速在2000至3500转这一段,动力就会比较欢快地输出,足以应对日常要求。不过其后段的力量终究不够丰盈,即使用劲催逼高转,后劲也只是平平。
再来说说噪音。这台发动机的怠速运转良好,没有明显的噪音和震动,第一印象不错,尤其是跟一众自主车型相比;行车时,发动机在2000转以上噪音开始明显,到3000转上下时最显著,转速再往上走,噪音反而略有收敛,然后又再增长。这倒也不是奔腾上独有的,我们在新宝来、速腾也接触到了这样的特性,而且这股声音有些粗沉,不算好听。
B50的变速箱同样是成熟技术,这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换挡操作轻松好用,挡杆行程虽不短,但挡位极其清晰,且挂挡几乎不怎么需要用劲;另外整个动力系统的匹配很完善,在激烈驾驶时也不容易发生顿挫,随意对待油门时,更能感受到动力系统很高的包容性。
不过细节也尚未完美。B50的挡杆设计有些前倾,空挡时挡把好像没有“站直”一样,初上手时需要去适应,否则快节奏驾驶时对空挡位置的感觉容易有偏差。其次,虽然挡位是足够清晰了,但换挡时的手感还是有些太“干”,缺少一些质感,和自家B70那台6速手动变速箱相比更是有明显的差距。
B50的转向在低速时有些偏重,不过日常驾驶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方向盘助力均匀、没有什么虚位,且高速直行时的稳定性相当好。另一个利好的方面是奔腾B50的视野不错,窗线、中控台、车头都比较低,虽说这样给人的感觉不够“运动”,但对日常驾驶的舒适性会有帮助。
总的来说,B50的机械表现完全胜任日常使用,它没有明显的不完善之处,是成熟底子带来的结果。当然如果一定要比较,我们觉得B50的转向、换挡等机械功力还是不如其“兄长”B70,没能透出B70那种让人一开就爱不释手的吸引力。
说到“功力”,底盘是一个重要环节,请往下看。
要说底盘,B50同样有源可寻。它和B70采用的是同一副底盘,而众所周知,B70用的就是马自达6的底盘。当然,B50所在的同级里自主品牌车型也不乏高规格底盘,但B50这副底盘在坊间的出色操控性口碑却是对手们所妒忌的,光这一点就能打动不少的消费者。
当然,我们是做车评的,口碑可以是我们评价的一部分,但最终评价还得试过再说。
B50的底盘设定偏硬,日常行车路感比较直接,牺牲了一点乘坐平顺性,但换来了一流的高速稳定表现,即使上到150km/h,整体的稳定性都很高,充分给出了一副好底盘的信心保障。
试罢高速,我们让B50再接受弯路考验,地点自然是新车评网香蜜湖试车场。论入弯极限,奔腾B50的底气相当足,侧倾不大,车头入弯意愿也很强,甚至可以说不亚于同级的福克斯、马自达3这样的高手。可以说,B50和B70一样,得到了马自达6底盘的大部分“真传”。不过,我们还得指出B50的功力尚有差距,表现在激烈驾驶时的转向不够细腻,全速出弯也有点拖泥带水,油门反应一般和轮胎抓地力较弱都是原因之一。
虽然奔腾B50要跟福克斯、马3这样的高手相比还缺乏一些功架,但其底盘的功力和潜质,在十万元级别里已算相当出色。
前文也有提到,奔腾B50的底盘设定偏硬,所以乘坐时会感受到比较明显的震动。好在B50整个车身的工整感觉很好,颠簸时也不会有明显的杂音传出,这一点甚至要好于其“亲戚”新宝来。
噪音方面,B50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属同级正常水平。低速时发动机声音正常,如果开车的人喜欢保持较高转速驾驶,车内的发动机声还会更显著些。60-80km/h行车时轮胎噪音开始出现,高速的风噪则在100km/h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增长。
奔腾B50的车厢设计比较规矩,各个区域的布局相信大部分消费者一看就会明白。车厢的材质和颜色搭配同样是大家常见的模式,较为特别的要算是方形仿金属质感的中控台。B50的车厢不讲求新潮,也不刻意营造豪华,但做工用料到位,大部分细节的制作水准(如中控台)已经明显超过奔腾B70。
奔腾的轴距和尺寸都要好于新宝来、朗逸这些对手,但车厢内的乘坐空间却并不比它们更宽敞,尤其是后排纵向空间,奔腾B50甚至还略小(我们的测量数据:B50是75cm,朗逸为77cm),这些都说明奔腾B50不是一个利用空间的高手。
但总的来说,B50的乘坐空间也完全满足日常使用,反倒是座椅设计得不够合身。驾驶席的背部和腰部支承都不算理想,多番调整也未能找到很舒服的状态,倒是乘客可用随意些的姿态乘坐,感受要舒服一些。
相比之下,后排三个独立头枕和三套三点式安全带,在这个价位级别中值得称赞。
奔腾B50的前排各处储物格设计比较传统,且每一处储物格的空间都够大,使用起来方便实用。
后排门壁板没有储物格,但手枕有杯架之设,前排两个座椅靠背都有储物袋,也能满足日常使用。
尾厢容积为450L,在同级中属于较好的水平。尾厢内壁工整,有助于提高利用率,尾厢盖的气压挺杆也是这个级别的高规格。
B50的后排座椅可四六分割放倒,但开关设在尾厢内部,这样就不能在车内直接取放物品,灵活性打了一些折扣。备胎为全尺寸的钢圈备胎。
在同价位对手里,奔腾B50的整体装备水准是比较高的。从配置表里可以看到,一些在十万元级别里能称得上高端的配置如前侧气囊、自动巡航、驾驶座电动座椅、方向盘音响控制,均在全系标配名单里。其它全系标配还有倒车雷达、自动空调、真皮座椅。B50装备丰富之余也比较好用:
油量计和水温计都由显示屏显示,缺少油耗显示是一个遗憾;方向盘上的音响和定速巡航控制按键设计比较简单,但易用好上手。
我们所试驾车型配备6碟CD并支持MP3模式,各个按键排布清晰,并没有一些需要长按某个键的隐藏功能,使用简单。自动空调的操作也是我们熟悉的方式,非常好用。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新力军,奔腾B50安全配置是它的一个亮点,全系标配ABS+EBD、前气囊和前侧气囊,这种安全配置从低到高一视同仁的做法值得表彰。若然我们只关注正面碰撞,B50的成绩肯定让人振奋。可是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侧面碰撞,成绩就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了,胸部、腹部和盆骨的保护都不是很到位。总分41.8分也让人并不满意。
奔腾B50只有三个配置级别:豪华型、尊贵型、3G型,其中3G型只有自动挡选择。
豪华型跟尊贵型的差别在于电动天窗、6碟CD,差价为6000元;而3G型跟尊贵型差别在于车载3G多媒体,所谓3G多媒体就是一套集成了导航系统、硬盘存储、车辆信息控制的车载控制系统,差价为10000元。
优点:
缺点:
奔腾B50的身世复杂,它结合了大众的动力系统和马自达的底盘功夫,相比奔腾B70,B50的自主开发程度更大。从实际表现来看,奔腾B50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其机械水准在自主品牌阵营的全新车型中是非常出色的。
但要分析奔腾B50的定位及对手,又有些微妙。身处自主品牌阵营的B50,理论上应对位华晨骏捷、海马3这些对手,但奔腾B50的产品素质已经超越了它们,加上这些对手也几近沉沦,所以B50实际是要挑战悦动、朗逸、新宝来这些热门的合资对手。
跟合资车相比,奔腾B50的底盘功力依然是最拿得出手的一环,全系列高标准的配置也是其吸引力所在。当然,B50的发动机技术比较落后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新宝来也是如此),而且奔腾品牌的整体认知度不足,也是弱势所在。
总的来说,奔腾B50虽称不上全面高水准,但已经具备了正面应对合资对手的产品素质,它的确是一款比较拿得出手的自主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