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爱卡旅行社 原创]
一直以来,北京就以其独特又多元化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诸如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闻名遐迩的古迹名胜,就算是没来过京城的人也都能如数家珍。但这些与封建皇权多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标级旅游胜地,帝王大气倒是有余,但要想将京城的多变之美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完美的呈现出来似乎尚嫌不足…
既是历史上的六朝古都、也是新中国的首都以及政治文化中心;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是汇集国际时尚潮流的前沿地带…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新央视大楼等新地标性建筑,让北京更加强化了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这一属性,但这些新建筑并不仅仅是代表着北京,也同样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归属感和身份感。那么有没有那么一些只属于北京、带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情结,并且蕴藏无数回忆和故事的地方呢?
当我在一次闲聊中把上述观点抛出之后,立刻得到了编辑部另外两位同事胤哥和晓开的赞同,于是,为旅游者们制定一份我们自认为更具特色和有针对性的旅游攻略就成了当务之急。
真正开始着手准备才发现这真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梳理景点、制订线路、准备拍摄器材…最关键的是还需要一部交通工具能带着我们在几个目的地间实现快速转移,而且还要能装得下大量的行李和摄影器材,经济实惠也是必要条件,如果还能满足舒适性的需求就更加完美了…感谢北京汽车,在得知了我们的计划后慷慨的提供了一辆漂亮的红色北汽E150作为此次的工作用车,还是自动挡的!想想“首堵”那让人头痛的交通状况,这绝对算是一大福音。
一石一木皆故事:国子监
一切准备停当,挑个好天气,一大早我们三人一车直奔拍摄的首站——国子监。对历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国子监作为明清两朝国家最高等学府的这一层身份,但除此之外,国子监也承担着教育部的角色,这也是其名称中“监”(友情提示:请读四声)字的由来。其实,即便是拿国子监与现如今国内的几所知名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相比,也并不算恰当,因为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时称“监生”)很多都是家里比较殷实或者有些背景的(当然也有部分人确是靠才学),在被筛选进入国子监前或靠考试或靠纳捐而博得了一些功名,放在现今就是“富二代”和“官二代”。当他们从国子监毕业之后,都会在政府捞到一官半职,要知道这样的待遇可不是现在国内任何一所高校所能提供的,在我看来,国子监充当的角色更接近于如今的教育部外加中央党校。也许会有网友发出如此疑问:你不说要带我们看与普通百姓生活相关的景物么?像国子监这种为皇帝老儿选拔官员的地方又与老百姓有什么关联?须知这里恰是划分寻常百姓与统治阶级的起点,正所谓“鲤跃龙门,身价百倍”。
把车开进了国子监街,看着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和树影斑驳下的红色北京汽车E150,突然想起了自己与这国子监尚有一段渊源:当年高考之前,高中班主任还曾带着我们一班同窗来到这里和对面的雍和宫许愿,旨在祈求高考中榜,也当顺便游览。后来一向顽劣怠学的本人高考也勉强混上了个二本院校,算是颇受眷顾,只是不知到底是儒释哪家显了神通保佑了自己,此时念及此事,慨叹岁月如梭之余也自心有戚戚焉。
啰啰嗦嗦了这么一大堆,还没说国子监的位置在哪。国子监位于东城区国子监街36号,乘坐地铁二号线雍和宫站下车往南走200米路右侧即是入口,如果开车的话可以和我们一样把车开进国子监街,然后将车停放在路两侧,虽然没有正规车位但一般也不会被贴条。
国子监毗邻着孔庙和雍和宫,孔庙自不必多说,古时历朝皆推儒家为尊,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和监管部门,旁设孔庙乃理所应当。而与其隔街相望的藏传佛教圣地雍和宫也是京城一大名胜,香火盛极,每日到此礼佛许愿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相比之下国子监虽然冷清许多,但却更利于旅游者徜徉其中,在摩挲古树石碑间慢慢品味历史的余韵。
尽管已过了立秋,但随着日已近午,天气仍嫌炎热,游览拍摄完后的我们早已汗流浃背。坐进车后晓开同学迫不及待的第一时间打开了空调并把温度降至最低风量调到最大。好在北汽E的空调算是给力,只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有了“寒意”,再加上织物座椅透气效果较好,也不像真皮座椅那般吸热和粘身,很快被晒蔫儿了的哥几个就又开始活泛起来。
文艺青年的“圣地”:798艺术区
除去北京古老和传统的一面,这座城市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接下来为您推荐的地方——798艺术区,展现则是北京现代的一面。
相信798这个名字对很多外地朋友来说也并不陌生,这座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的艺术区继承了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地盘和名字(论地理位置798艺术区其实已经囊括了原来在这里的6座电子工业厂区,但名字只是取自其中的798厂),国内国际众多知名的艺术机构、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等汇集其中,也是各类文艺青年(有真有假)的聚集地。
其实,在798艺术区里逛并不在于你能看懂多少那周围稀奇古怪的涂鸦、雕塑或者其他种种怪诞的艺术作品,关键在于是不是能抱着一种随性的心态去尝试接受各种随性的作品,让各种文化的各类艺术风格在这里并存才是798最大的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北京精神中的包容二字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将车停在一个不挡路的地方,几个人找间路边小店点几杯咖啡,然后坐在遮阳伞下的椅子上一面啜饮一面享受着黄昏临近前的这一小段悠闲时光,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吹牛也不错,聊什么?偶尔走过来的金发美女、周围的雕塑涂鸦、包豪斯风格的厂房建筑…除了工作和生活里的不如意,一切不都可以作为谈资么?
跨越五百年的繁华:大栅栏
按照计划我们的下一站应该是后海北沿,但不巧的是拍摄当天不知是哪位领导驾临,附近多处路段管制,再加上我们在国子监耽搁的时间较长,我们经过讨论一致决定将原计划废弃,直接杀奔此行的重点也是最受我们欢迎的一处所在——大栅栏(读作da四声 shi二声 lan er四声外加儿音)步行街。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那里集合了众多京城老字号门店以及京味儿小吃,尤其是后者,不仅对我们这几个“土著”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初到北京的外地朋友而言,这里也同样不容错过。由于是步行街,我们只能找一处停车的地儿安顿好北京汽车E150,然后徒步而行。
狭义的大栅栏位于北京西城区(以前归宣武区)前门大街西侧,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全长275米,自明朝起就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区。而如今不仅仅是大栅栏,整个前门大街以及周边的几条街道和胡同(东侧的鲜鱼口胡同、大栅栏北侧的珠宝市街、门框胡同等等)都已被开发成步行商业街区,众多北京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林立于此,不过此间或也会掺杂一些国际性品牌,譬如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以烤鸭闻名的全聚德旁边不远就有来自香港的周大福珠宝、以及瑞士的劳力士和帝舵;近来在国内颇为火爆的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也和生产酱菜的老字号六必居隔着前门大街相望...由于这里是步行街,车辆不允许进入,我们也只能选择把车停在前门东大街路南的路边停车位,然后步行前往。其实更为明智的选择是搭乘地铁2号线在前门站下车向南走即可。
走到步行街的时候已经过了晌午,又饿又累的我们无暇顾及拍摄铛铛车(老北京的有轨电车)和路两侧林立的老字号,而是直接绕进了位于大栅栏内的门框胡同,因为这里有全北京最正宗的爆肚老字号——“爆肚冯”。不过就当我们三个人兴冲冲的顶着门框胡同那股着实难忍的气味走进这个门脸不大看起来还有点脏兮兮的爆肚店,却被告知过了午间营业时间,要等到下午四点才会再开业…好事多磨,无奈之下我们也只能先随便找个地方凑合填饱肚子,等到四点再杀回来吃上这碗爆肚,没辙,北京人就是这个脾气,要么不吃,要吃就得吃这最正宗的,谁让咱就好这口儿呢。
要说这专业的和这非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别看这里聚集了一批货真价实的老字号,但打着老北京小吃的名号滥竽充数的饭馆也绝不在少数,就像我们临时选的这家,看着门脸和卫生程度还要强于爆肚冯,但做出来的东西确实不成,我们在这也试着点了一盘爆肚,结果又老又膻气不说,酱料的味道也完全不对,夹一筷子入嘴基本也就把胃口倒的差不多了,勉强对付了两口我们便匆匆结账走人。
出了门,嘴里的膻气味还没散尽,我们赶忙在路边一个小卖部买了三瓶北冰洋,既是漱口也当消暑。要说起这北冰洋汽水,可算是我们这帮80后北京孩子小时候的一大念想,可早几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销声匿迹了,直到最近才又在市面上重新见到,3块钱1小瓶,两三口就一饮而尽,单论这价钱比那俩可乐都贵,可是一出来马上就大受欢迎。尽管也有不少人觉得味道和以前相比似乎有些不同,但那种沙中带点疼痛的口感可一点儿也没变。“也许每个喜欢北冰洋汽水的人心里多少都有点儿自虐倾向吧”,嘴里含着最后一口汽水迟迟不愿下咽还用舌头不停搅拌着的我遐想着。
时间紧迫不能浪费,钻出了气味浓厚的门框胡同,我们沿着大栅栏从东到西边走边拍,既看到了同仁堂里令人咂舌的天价何首乌,也见识了摆在内联升店门口的超大号布鞋;八大祥之一的瑞蚨祥里的丝绸衣服让人眼花缭乱,张一元门口的茶香味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有德云社驻场的广德楼戏园门口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但限于时间我们是无缘进去大饱耳福了,内里墙壁上挂着的不少相声大师和曲艺名家留下的手印倒也值得拍照留念;有意思的是坐落在广德楼对面、北京南城最早的电影院——大观楼影戏院门口还贴着最新上映的几部好莱坞大片的海报,古老中式建筑融合美国文化倒也显得相得益彰。
好容易熬到四点,我们又杀回了爆肚冯,一盘冒着热气的爆肚摆上桌没多一会就被我们一扫而空,那股子脆生劲儿和之前下肚的那盘比起来简直就是两种食物,而拌着麻酱、腐乳汁和香油的佐料也让这盘丝毫没有腥膻味儿的爆肚更多了一股子鲜香。
难得来一次大栅栏,又徒步走了那么久,光是一盘爆肚又怎么能满足我们这几个吃货?好在大栅栏对面的鲜鱼口胡同里还深藏着众多京味儿小吃店面,像以炒肝闻名的天兴居、卖糕点的稻香村等等。就在我和晓开还在为从哪儿开始“下嘴”纠结的时候,胤哥拉着我们直接走进了锦芳小吃,合着他那只鼻子隔老远就闻到了豆汁儿的味道。老实说,豆汁儿这种深受老北京下层劳动人民喜爱的吃食,也并不是所有北京人都能接受得了的,我还能就着咸菜丝勉强能喝上几口,差点90后的晓开则是完全无法忍受。倒是胤哥,左手举焦圈,右手端豆汁儿,大口大口喝的兴味十足。
能力所限,这篇游记所呈现的还只是北京文化的冰山一角,遗憾之余倒也坦然,因即使我们再连篇累牍的穷词介绍,又岂能将北京之美道尽?最后当然还要感谢北京汽车,为我们提供了一位忠实可靠的旅行伙伴。老实说在北京城中心自驾出行并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但无所谓你选择什么交通方式,这些地方都值得你去走一走,瞧一瞧,或许通过这样的方式,你会喜欢上一个与印象中不太一样,却又更加丰腴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