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驾ILX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日系高端品牌,如今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在中国都混的不错,为什么讴歌却表现低迷呢?其实在北美它的销售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同样一个品牌,相隔两地,市场表现却有如此大的反差,问题究竟出在哪?估计此时讴歌的市场部高层也正在为这件事困惑。是产品太少?还是价格太高?于是他们尝试着在中国推出了最便宜的讴歌——ILX。
● 关于ILX的身世:
相信大家都知道,日系高端品牌车型往往与集团旗下的“普通”车型采用相同平台,讴歌也不例外。ILX是讴歌在国内第一次推出紧凑型车,但在北美,讴歌早有与思域同平台的紧凑型车,比如“EL”,它是讴歌在国外的首款入门级豪华车,从1997至2005年,历经两代发展,它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和口碑一直不错。
2006年,讴歌在北美市场推出全新CSX,代替EL成为讴歌品牌的入门级产品,与EL一样,CSX与第八代思域共享平台,并且仅向加拿大市场提供,这一点与之前的EL相同。2012年,CSX隐退,ILX随即登场。
● 外观颇为动感
关于外观和内饰,我的同事张然已经做过十分详细的体验(点击查看),所以今天就不对这部分做详细描述。讴歌ILX的车身尺寸为4565mm×1795mm×1425mm(长×宽×高),轴距为2670mm,扁平的车身加上硬朗的线条,让ILX看上去非常运动。
尺寸/车型 | 讴歌 ILX | 本田思域 | 雷克萨斯CT200h |
长(mm) | 4565 | 4535 | 4320 |
宽(mm) | 1795 | 1755 | 1765 |
高(mm) | 1425 | 1450 | 1440 |
轴距(mm) | 2670 | 2670 | 2600 |
厂家把ILX的主要竞争对手锁定为雷克萨斯CT200h,这两款来自日本的高端品牌都采用了混合动力系统,抛开环保动力系统的话题外,似乎ILX的三厢造型会更容易受国内消费者青睐,这样看来,ILX已经有了一些先天优势。
ILX采用了讴歌家族式的盾形中网格栅,长条状的前大灯棱角分明,看上去很犀利;而雾灯旁边的镀铬装饰条则更加强调了运动风格。
C柱位置的三角窗设计得比较新颖,而在它附近突然上扬的弧线则略带一点美式肌肉车的味道。此外,讴歌ILX采用的是普利司通泰然者轮胎,该型号更注重静音和舒适性。
细长的尾灯与头灯相互呼应,造型上让我想起了思铂睿。总之,外形这东西见仁见智,简单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对了,倒车雷达是讴歌为中国消费者特意增加的配置,原本的美规版ILX只提供倒车影像功能。
● 内饰设计很眼熟/用料做工很到位
ILX内饰有全黑和上深下浅两种选择,我试驾的这款采用了上深下浅配色。黑色塑料搭配金属装饰板营造出运动的氛围;三辐方向盘手感不错,多功能按键具有音响控制、行车电脑信息切换、蓝牙电话以及定速巡航等功能的控制,并且它还配备了换挡拨片。
ILX的仪表盘风格简洁,数字清晰;行车电脑显示屏尺寸偏小,而且不是彩色的。除了常规的信息之外,显示屏还能够展示混动系统的变化模式以及节能驾驶的提示。
8英寸的中控屏幕尺寸对于一款紧凑型车来说可不算小了,下方的操作区全部带有汉字提示,这一点就特别好!充分体现了讴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整体看,ILX的内饰与讴歌其它车型几乎相同,新鲜感不想多评论,最后我只想多说一句,它的内饰用料及装配工艺真是挺好的,区域部件接缝细腻,面板和旋钮的触感显档次。
『GPS导航』 『倒车影像』
『双区自动空调』 『前排座椅加热』
除了中央多媒体系统,ILX还配备了GPS导航、倒车影像、双区自动空调以及座椅加热等配置,与中低配的雷克萨斯CT200h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真皮座椅的舒适性还不错,尤其后排座椅乘坐舒适度让人非常满意。驾驶席拥有8向电动调节功能,副驾驶则为手动调节;后排没有空调出风口和烟灰缸之类的配置,看样子有点小气了。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车辆的内部乘坐空间是选车时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经过实际体验,讴歌ILX的乘坐空间表现令人满意,图中的这名女模特身高177cm,无论是坐在前排还是后排,头部和腿部都拥有不错的空间余量。
后备厢容积也同样受到电池布局的影响,不如普通三厢轿车大。为了防止高速追尾时电池受到挤压,设计师为电池组预留了一些活动空间,从而导致备胎无法安放,索性直接取消了。
● 动力只能算够用
为了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讴歌ILX应用了一些轻量化技术,包括铝制发动机舱盖以及铝制前后防撞梁等等,但不管怎么样发动机舱盖的气压支杆还是很有必要的,现在这个手动的铁杆显得有些掉价,你说呢?
讴歌ILX在国外提供2.0L、2.4L汽油版以及1.5L混合动力版本三种动力选择,而引进国内的只有1.5L混合动力车型。这套系统与之前本田CR-Z的混动系统在结构上完全相同,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92马力,电动机最大输出功率23马力,与这套动力系统搭配的是一台模拟7速CVT变速箱。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混合动力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中本田IMA混合动力系统(就是讴歌ILX的这套系统)采用的是并联式结构,主要特点是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电机为辅助动力来源;丰田以及雷克萨斯车型上的混合动力系统大多属于混联式,特点为发动机与电机都可作为车辆主要动力来源,低速时能靠纯电动行驶较长距离;雪佛兰沃蓝达则采用了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不直接参与车辆驱动,而是为电机提供动力,由电机驱动车辆。
也就是说日常使用中,ILX与CT200h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CT200h可以单独靠电动机起步,而ILX起步时汽油发动机必须介入。
ILX的这套混合动力系统主要有下面这几种工作模式:
1. 起步加速、急加速以及高速行驶阶段,发动机与电动机共同出力,可以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
2. 普通的加速行驶状态,完全由发动机驱动车辆,电动机退出工作,同时发动机还为锂电池组充电;
3. 低速巡航时,发动机关闭,车辆可以进行纯电力驱动,行驶速度限于16km/h到72km/h之间,至于这种状态下的最大续航里程有多少,官方暂时没有提供详细数据。
从结构来理解,讴歌这套混动系统属于“轻混”类型,油耗表现可能稍逊于雷克萨斯的混动系统,不过这些都是理论分析,具体情况还得等测试车来了之后才能下定论。
下面来聊聊驾驶感受,ILX的油门踏板响应在D挡下和S挡下差异明显,S挡下车辆的提速动作更快,油门反应更灵敏。开启方向盘左侧下方的ECON按钮,车辆则进入最省油状态,油门踏板响应变得很迟钝,为了节约燃油只能牺牲一部分驾驶快感了。
虽说是一辆混动车型,但日常驾驶时它与普通汽油车开起来几乎没什么两样,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它都主要依靠发动机来推动的,电动机只起辅助作用。在发动机与电动机的配合下,讴歌ILX跑起来还是很轻快的,只是别对动力有太多要求,在都市里行驶还不错的,上了高速之后就感觉不是那么充沛了。另外,它还配备了自动启停功能,进一步降低燃油消耗。ILX的整体隔音做得不错,普通工况下它的1.5L发动机运转非常安静。
ILX使用了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结构的悬挂系统,除此之外,讴歌还给它加装了可变阻尼悬挂技术,在激烈驾驶的状态下能够提供更强支撑力。方向盘转向手感设定偏灵巧,回馈力度适中而且均匀,女性驾驶应该不会感觉累。
总结:
目前讴歌ILX的价格还没有公布,我们初步预计它将会和雷克萨斯CT200h的次低配车型相差不多,即30万出头的水平。两款车都属于日系高端品牌,都用了混合动力系统,目标客户群体都追求年轻化、个性化,定位相似度非常高。
● 讴歌ILX的优点:
1、三厢车型更符合国内消费者的审美;
2、空间比CT200h略微有优势;
3、悬挂不像CT200h那么硬,乘坐更舒适;
4、配置比CT200h(中低配车型)更丰富。
当然,相比今天的主角讴歌ILX,它的对手雷克萨斯CT200h在一些方面也拥有自己的优势。
● 雷克萨斯CT200h的优点:
1、混合动力系统进入中国市场更早,在国内的认可度稍高;
2、车型较多、价格区间大、可选择余地大;
3、6年或15万公里的超长免费保养政策(ILX为4年或10万公里免费保养);
4、有备胎,尽管是非全尺寸的(ILX只有补胎液)。
想增加销量、扩大品牌影响力,讴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这款ILX的定价就需要好好琢磨琢磨,如果能比大家的心理预期要低就再好不过了。据说,明年讴歌有可能推出一款2.0L汽油版的ILX,也许那才是真正走销量、打市场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