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动力、同样的底盘,以不同的车型呈现,会有什么样的差异?
迈入2011年前夕,Volvo总代理国际富豪汽车,开始为台湾地区Volvo家族车款进行动力阵容的更新,首批导入的动力更新,出现在原先采用2.4升D5柴油发动机的S40、V50与C30等车系,以代号D4的2.0升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取代原先的D5动力,透过较小的排气量,以及同级的动力输出,为S40、V50与C30车系带来环保与性能兼具的动力心脏。
在体验过搭载D4动力的C30之后,这次来到试车组面前的,是系出同源的S40与V50。同样搭载D4柴油发动机、相同的底盘、相同的R-Design运动化套件加持,唯一不同在于S40的房车设定以及V50的旅行车设定。在动力相同、底盘相同之下,以不同的车型呈现,会否有所不同?
R-Design运动化套件植入,甩脱温驯面容
与先前试驾的C30不同,S40与V50外观上基本上仍是Volvo前个世代的设计语言,维持着2007年小改以来的外表,虽然与新世代产品,如S60、C30相比,并不若S60与C30那般年轻、活泼,S40与V50骨子里仍是中规中矩的温吞模样。然而,在R-Design套件的帮助下,却带给这两款产品更多的年轻面貌。
与Volvo新世代产品,如S60等车系相比,S40与V50的造型面容仍属上个世代的Volvo设计语汇,于2007年小改款时虽然为年轻的面容,如今却显得较为中庸。
S40与V50外观上,基本上仍是延续S80以来Volvo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宛若史坦威钢琴般的线条成为S40与V50的外观基调,虽然与C30、S60等采用新世代笔触的产品相比,稍稍显得有些老态。然而,在当时也算是为Volvo跨出年轻化的一步,开始甩脱Volvo以往的方正、刚硬,加入圆融曲线的现行S40与V50,在发表之初的确为Volvo加入不少年轻气息。
不过在R-Design套件的全车空力包围、18寸轮毂等外关套件的加持下,仍让S40与V50留有一丝的动感与年轻。
虽然在现今看来,S40与V50可能有些许追赶不上新一代产品的年轻步伐,然而透过R-Design套件的搭配,依然可以带来不落俗套的动感面容。
S40 R-Design,在温文中流泻出一丝个性。
V50 R-Design,则是具有实用空间表现运动旅行车。
在S40身上,除了水箱罩上的R-Design徽饰外,前保险杠下缘的包围、侧裙、后保险杠下缘的包围,搭配18寸轮毂,以及行李厢上方的尾翼,的确让这款原本较为斯文的房车增添几分运动化气息,即使属于上个世代的设计语言,却也不显落伍,甚至有些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在低调中还有几分个性。
前保险杠下缘的包围、侧裙、后保险杠下缘的包围,搭配18寸轮毂,以及行李厢上方的尾翼,让S40低调的外型中,拥有多一分的动感。
身为旅行车的V50,暂时抛开实用的旅行车外表,以及车顶行李架,与S40相同,皆包覆上全车R-Design运动化套件,透过前下巴、侧裙与后保险杠等全车包围,搭配尾门上的尾翼,以及脚下的18寸轮毂,都增添了几分运动化年轻外貌,使得实用色彩浓厚的V50旅行车,也能具有几分动感的性格。
同样装上前下巴、侧裙与后保险杠等全车包围,搭配尾门上的尾翼,以及脚下的18寸轮毂等全车R-Design运动化套件,V50则是拥有更为浓厚的运动气息。
虽然外观上采房车与旅行车两种不同车型设定的S40与V50并不甚相同,不过车室内部却拥有相同的铺陈。打开车门,熟悉的Volvo气息扑鼻而来。
虽然外表上,S40与V50散发着不同气息,车视内部则是浑然相同的味道。
在透过R-Design运动化套件增加年轻气息的的外观之内,R-Design套件也对S40与V50的内饰进行精进,使其拥有与外观相衬的内饰铺陈。打开车门,R-Design双色运动化皮椅直接吸引了视线,不仅拥有运动化的视觉效果,同时软硬适中的椅垫材质与包覆性出色的形状设计,也提供舒适且支撑性不俗的乘坐感受。
R-Design双色座椅,是S40与V50 R-Design车室中吸引人目光的所在,座椅包覆性、支撑性也属上选。
定睛一看,除了全车的R-Design双色运动化座椅外,R-Design也将车室内部的饰板进行更换,原先车内充满优雅气息的木纹饰板,在S40与V50车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透过熏黑处理的金属饰板,从中控台、车门把手、中央扶手等处,皆以涡纹金属饰板取代原有的木纹饰板。搭配铝合金踏板、R-Design式样方向盘等配备,为S40与V50车室增添更多分的肃杀气息。
R-Design式样方向盘,搭配一片片透过熏黑处理的涡纹金属饰板,以及铝合金踏板,为S40与V50车室增添更多分的肃杀气息。
D4动力植入,丰沛扭力输出
在更趋年轻的外观与内装相衬下,发动机盖下静静躺着,是与C30 D4相同的2.0升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这具排气量1984cc的柴油发动机,能在3500rpm时输出177匹的最大功率。1750rpm至2750rpm间涌现的扭力峰值则是达到400牛米之谱,比起D5发动机于1750rpm至3250rpm间带来的350牛米扭力峰值的表现,足足成长50牛米,同时排气量还少了将近400cc。如果单就输出数据而言,这样的扭力表现,已经能与BMW M3所搭载的4.0升V8自然进气发动机相当,不过这仅仅只是账面上的数据数据罢了,没有实际上车体验的话,并没有太多实质上的意义。
发动机盖下与C30 D4相同的2.0升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排气量1984cc,能在3500rpm时输出177匹的最大功率;1750rpm至2750rpm间涌现的扭力峰值则是达到400牛米之谱。变速箱的搭配为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
先前在C30身上,试车组已经领较过D4动力所带来的狂放输出,在更趋近于舒适设定的S40与V50身上,会否有所不同?这是上车前我们所设定的问题,而这一切,只有在启动发动机、驱车前进后才能知晓……
调整好坐姿、小心翼翼的点下油门踏板,D4发动机狂放的扭力输出数据与先前C30 D4的试驾经验仍历历在目,对于这具发动机我们仍心存敬畏,深怕一个不注意便会让这具发动机给咬伤。透过温柔的油门操作,轻轻点放油门踏板,不要突然、失礼的猛然踩下油门踏板,让发动机转速骤然提升。在唤醒D4发动机之前,无论是S40或是V50,仍然像是温驯的家猫,只要顺着毛摸,他会收起爪子、以可爱的脸庞带来温柔的反应。
体验过C30 D4后,我们对于D4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仍心存敬畏。透过温柔的油门操作,轻轻点放油门踏板,无论是S40或是V50,仍然像是温驯的家猫,带来温柔的反应。
当我们顺着车流、在车阵中低速穿梭时,透过辅助力道较小、手感偏向重手的方向盘所传回,是扎实的路感回馈,让我们清楚明了所处的路面状况。在悬架设定上,虽然传至驾驶身上的路感扎实且清楚,然而对于坑洞与碎震的处理仍属水平之上,在硬朗的底盘设定中,仍然保有一定的韧性与柔软,能够吸收让人感到不适的跳动,于路感回馈与舒适间寻得一点平衡。然而,与C30相同的是,在低速下较为扎实的方向盘手感,随着车速的提高却会变得较为轻手,使得透过方向盘回馈的路感变的较为模糊。不过,虽然S40或是V50的方向盘手感于高速时皆会变得较为轻手,但是对于转向操作的灵敏度而言却没有过多的牺牲,仍然拥有不俗的表现、有着灵活的转向手感,无论是变换车道或是弯道操驾皆属灵敏,于市区街道的穿梭也相当轻松写意。
采用房车设定的S40,在悬架调校仍然必须兼顾舒适的乘坐需求,硬朗却带点柔软的悬架设定,过弯时在车外仍会看见相当的侧倾。但在辅助力道较不明显、较为重手的方向盘,以及大尺寸的轮毂搭配下,路感回馈仍可算是清晰。
抛开自C30 D4后烙印的印象,在空旷无车的路段刻意重踩油门,当发动机转速越过1750rpm后,传输至前轮的400牛米扭力峰值,猛烈的力道鞭笞着车辆前进,一丝带着激情的微微贴背感传至身体,在这一刻S40与V50有了近似性能车的热血氛围。不过猛烈的扭力输出,伴随出现的是扭力转向的现象,澎湃扭力输出的同时,方向盘伴随着一股不自主扭动的力道,提醒着我们「嘿…我可不是好惹的!」
在空旷无车的路段刻意重踩油门,发动机转速越过1750rpm后,400牛米扭力峰值的力道传向前轮,一阵带点热血的贴背感出现的同时,方向盘也略略传回一股扭动力道,提醒着「嘿…这可不是好惹的!」
而当车速渐高之后,S40与V50却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多了一截尾厢、采用旅行车设定的V50与三厢四门房车的S40,散发出不甚相同的味道。
尽管S40与V50的底盘设定相近,硬朗的悬架在弯道中,只要速度适当、不躁进,无论在S40或是V50身上,悬架为车体提供的支撑性,使得驾驶所于车内所感受到的侧倾幅度来得循序而渐进,而非「一次到位」的明显侧倾。同时,四轮稳定的循迹性也偏向中性,给予相当的信心。不过,当操作油门的动作更显躁进、不细腻,这具拥有强大扭力的柴油发动机,很有可能会反咬驾驶一口。
硬朗的悬架在弯道中,只要速度适当、不躁进,无论在S40或是V50身上,悬架为车体提供的支撑性,驾驶所于车内所感受到的侧倾幅度便会来得循序而渐进。
开着三厢四门房车设定的S40,刻意在出弯时加深补油力度,让400牛米的扭力峰值于出弯点上涌现。顿时方向盘一阵轻微的扭动,彷佛发动机正与你争抢着车辆的主控权,随即便会发觉车头开始像弯外偏移,若是不松开油门,接下来仪表板上的ESP作动灯号便开始闪烁,介入修正前轮流失抓地力所带来的转向不足现象,避免因为前轮失去抓地力而造成车辆失控。
不过若是以更为激烈的方式进行由门操作,在出弯时大力踩下由门踏板,换来的会是仪表板上频频闪烁的ESP灯号,代表ESP稳定系统正介入修正前轮失去抓地力的现象,减少车辆因而失控的机会。
同样的现象,在V50身上,甚至更为明显,一样刻意于通过弯顶点时大脚补油,探究车辆的实力,熟悉的感觉再度涌上心头,透过方向盘传至手掌的扭动感,彷佛是发动机在诉说着「小子!这辆车是属于我的!」一般,逼迫着我们松开油门踏板,否则将会夺取车辆的主导权。与S40不同,V50不仅多了截尾厢,车重也多了29公斤之多,比起S40多少都是些负担,过弯时带入的速度较高,也会出现更为明显的转向不足。若是出弯补油的力道过重,在踩下油门踏板的同时,ESP灯号便开始频繁地闪烁,不断介入修正车辆的转向不足现象,避免失控意外的发生。
在涡轮增压大扭力发动机与前轮驱动搭配之下,即使搭配ESP稳定控制系统,仍然需要驾驶更为温柔而细腻的操作。
在大扭力发动机与前轮驱动搭配之下,若是出弯补油的力道过于猛烈、油门的操作不够细腻,免不了会出现转向不足的现象,看着车头朝向弯外偏去,车尾却依然故我的巴着后方,难免会为驾驶带来些许的不安。不过,只需要松开油门,不要施加过多的力道于负责转向的前轮,便能找回原有的循迹性。而无论S40或V50亦标配有ESP稳定控制系统,能在侦测前轮即将失去抓地力时介入,维持转向轮与驱动轮的抓地力,减少失控打滑的机会。
猛爆依旧但个性不同
虽然,无论是C30、S40或者V50,发动机盖下的D4柴油动力,在400牛米的扭力峰值之下,拥有着与性能房车相近的扭力输出,猛爆的动力输出数据与反应,为这三款采用相同底盘、相同动力与变速箱,却采取不同车型设定的车款带来相同的强劲输出。然而,在不同的车型设定下,这三款车却散发着截然不同的气息,即使是S40与V50这两款B柱前几乎相同,只是有无尾厢差别的房车及旅行车,依然拥有不同的个性。
采用相同底盘、相同动力与变速箱,S40 D4 R-Design散发出低调且不失个性的气息。
如果希望低调且不失个性,S40 D4 R-Design会是口袋中的名单;若是期望在实用的空间之外还能拥有一丝驾驭乐趣,那么还有V50 D4 R-Design正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