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爱卡旅行社 原创]
前言:西藏,地处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和特有的民俗风情,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西藏是圣地、是净土、是天地距离最近的地方。自驾游去西藏是最辛苦却也是最值得的选择,即可欣赏沿途的美景和当地的民俗风情。一路上未知的天气、路况和高原反应更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
2011年郑州日产车主大会(西藏站),一圆我驾车去西藏的心愿。我们此行全程历经15天,由成都自驾开往拉萨(川藏南线),途径新都桥、巴塘、芒康、左贡、然乌、八一、拉萨、定日、珠峰大本营、日喀则,全程2852公里。
此行川藏线参与人员达94人、27台车,如此庞大的队伍,对集体合作能力和个人牺牲精神都是考验。借用领队刘先锋队长的一句话“这将是你一生2万多天中最难忘的经历。”
首日到达酒店,晚8点召开动员大会,刘先锋队长为我们介绍此行的注意事项。将94人27台车分为ABCD四组,先导车会在大部队出发前2个小时探路,然后是头车为大家领路、控制车速和行进节奏。工具车装载一些轮胎及配件,确保损坏后可及时供给。此外,厂家另准备一台洗衣车为大家提供洗衣服务,防止过量运动加重高原反应,十分贴心。
此行,大家统一着装,冲锋衣、抓绒衣、裤子及T恤都印有郑州日产车主大会的LOGO,本来认为用不上,准备直接装箱,结果第二天明白了发这衣服不光为了统一,真是实用。
明天我们将路经雅安、二郎山、康定、折多山到达新都桥,共计388公里,首日到达海拔3400米。
第二天, 成都——新都桥388公里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与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面有成都、眉山、乐山3市,市域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的不规则图形。概括起来讲,雅安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一路上遇到不少骑车前往拉萨的极限爱好者,冒着大雨前行,大部分人员参加组织,由全国各地到成都集结,一同出发。其中不乏女性爱好者,心生佩服。车队从他们身边驶过,都会互相伸出大拇指,互相鼓励,一声声“加油”让彼此的距离拉近,虽然素不相识,但我们有共同的目标——拉萨。
雅安两汉文化历史底蕴丰厚,近现代更留下了“翼王头落地、红军会师处”的壮丽诗篇。雅安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是天然氧吧,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有雨城之称,是四川降雨量最多的区域。素有雅雨、雅鱼、雅女“雅安三绝”美誉。
简陋的小竹车承载着这对双胞胎的童年,脑海突然闪出“红十字”“玛莎拉蒂”......
每过一段路就会看到大批骑行爱好者聚集,这个小伙子从开封搭车来到成都,一路骑来。
由雅安出发逐渐进入山路,路旁的江水非常湍急。途中遇到不少小型水电站。山体滑坡的提示也渐渐增多。
到达二郎山隧道,他的修成为我们前往拉萨的路程节省了2个多小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全长4176米。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交界的二郎山,它起于天全县龙胆溪川藏线,止于泸定县别托山川藏公路,全长8596米。其中,二郎山隧道4176米,别托山隧道101米,和平沟大桥118米,道路等级为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洞口海拔2200米,总投资4.7亿元。是川藏线改造咽喉工程。
雅安土特产,红色的摊主说是蜂蜜,上面还有活的蜜蜂。
离开二郎山隧道,路况变得有些糟糕,砂石路代替了洋灰、柏油路,加上下雨,泥泞不堪。山体滑坡情况越来越多。大量碎石堆积在路上,部分路段只能单向通行。堵车开始了。
更有徒步前往拉萨的旅者,一路上将经历怎样的困难、克服孤独寂寞和身体上的疲惫,祝福你。
经过康定县城,康定藏语叫达者都,意为三山相峙,两水交汇的地方,康定情歌就来自这里吧。
离开康定县城前往折多山,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海拔4298米,是康巴第一关。折多山又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小金川一带,折多山以东是山区,而折多山以西则是青藏高原的东部,真正的藏区。“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路上弯道多,崎岖不平。
加之雨越下越大,天色逐渐暗下来了,雾也越来越浓,路况十分不利车辆前行。
随着车辆爬升,海拔逐渐升到3500米左右,逐渐有了胸闷的感觉。
夜幕降临,9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新都桥,入住客栈,由于当地接待能力有限车队分住两个客栈。一下车感觉脚下了棉花一样,心跳明显加快。剧烈运动已经有不适。打火机失灵了,吸烟的朋友改用火柴。
入夜气温更加寒冷,整顿休息,明天前往巴塘382公里。
第三天,新都桥——巴塘382公里
早4点30分断电了,一夜的大雨冲毁了电线杆。今天注定将是不平凡的一天,后面也确实不平凡。8:30分车队从客栈出发,前往今天的目的地巴塘。我们今天将路过雅江、理塘、海子山,到达巴塘。
还未前进多久,前方去路就被洪水冲了,不少藏民在修路。一夜的大雨冲刷两侧的泥土,大树连根拔起。道路养护一台铲车不断将石头填入路中间,我们一行等待40分钟后顺利通过。
持续10多分钟的涉水路段,由于全是沙石路面,加之下雨道路湿滑,不少大坑隐藏在水面下。
紧张的心情加上高原反应,让我有些头疼,转头发现忽略了窗外的景色。远处的山顶上弥漫着白雾,同车人员提醒那不是白雾,是下雪了。我们一会就会翻越这座雪山。
山路不断攀升,雨逐渐变成零星小雪,直到鹅毛大雪。先导车报告前方有塌方,不少大货车停在路上无法前进,我们一路逆行向前冲,心情再次紧张起来。
山上的水冲下来,下面的路已经没有了,我们的车轮一度悬空冲过这里。也正是这段断路,为我们带来了一段插曲。
大部队全部通过断路,一路向山顶进发,空气越来越稀薄,胸口的压力加大。首台不断传来问海拔的声音,领队不许报,以免心理暗示。
就在此时车速减慢,领队说下车拍照。抬头发现标志牌,高尔寺山海拔4412m。下车拍照,但是动作要慢,拿相机的手已经控制不住在发抖了。但大家依旧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
山口不能停留太久,队长招呼大家上车前行,驶出不到1公里先导车报告一个噩耗。前方6公里处已经塌方,塌方路段在3公里以上,一至两天不会修好。也就是说我们要返回新都桥,另寻出路。
一路下山,又回到了刚才提到的断路,道路毁坏比来时更加严重。不少藏族年轻人在帮助推车,走到近处发现原来是有偿服务,一台车10元,不给不让过。我们表明不需要推车,可以自行通过,但是他们说路是他们修的,要给辛苦钱。经过交涉我们27台车,打包价100元,顺利通过。
这家人非常热心,他们下车垫路,让我们等他们垫好后通过,不收费用。一直在叫我们不要交钱。无奈洪水越来越大,不能让大部队过多等待,我们只好交钱通过另一侧。感受颇深的是藏民还是很淳朴的,虽然有些做法欠妥,但最终原因是因为贫困,老百姓没有错。
回到新都桥惊现北京牌照白色R36,一路从北京开来,同行三台车。由北京至新都桥,油费、路费共计6000多。
下午5点30分我们又回到了今早出发的客栈,忙活一天回到原点,挫败感强烈。又被告知大水冲毁电线杆,依旧没有有电,没有热水。只好等待,也只能等待。昨天由于夜晚到达没有机会欣赏新都桥的美景,借此机会拍照记录美景。
晚8点30分左右来电,抓紧时间写稿子,为大家带来这两天的情况。车队最新消息,川藏南线彻底断路,6处塌方长达6公里。明早改道川藏北线,预计要行进700公里左右,翻越一座5000多米的山。
现在是7月15日凌晨1点39分,我要休息了。如果条件允许,有网有电,我会尽量在明天为大家带来具体情况。
第四天,新都桥——甘孜310公里
由于G318路段雅江桥断路,领队决定今天由新都桥向北行进,走G317国道去往甘孜,行程310公里,途径塔公、八美、道孚和炉霍。
因为昨天我们整整耽误了一天的时间,外加断路只好绕道G317,行程多出将近500公里路程。接下来的两天我们要加紧赶路,定将非常辛苦。
清晨迎接我们的依旧是大雨,驶出新都桥往康定方向,一路远方的山上都是大雾。
山上不时会出现这样大大的藏文,实在是看不懂。估计是祝福的语言。还请各位懂藏语的网友为大家解释。
在辽阔的草原上突然出现大量的经幡,下面一个金色房顶的建筑。领队为我们介绍这塔公寺,塔公草原上的标志,队友纷纷下车合影。
塔公距康定县城110公里,从康定沿川藏公路西行,翻越折多山,过新都桥后北行抵塔公寺,塔公寺 为景区的中心。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有“小大昭寺”之称,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
塔公寺,全名“一见如意解脱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康 巴地区藏民族朝拜的圣地之一。寺内保存有一尊与拉萨大昭寺相同的释迦牟尼像。传说是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模拟携往拉萨的释边牟尼像造一尊留供寺中。因二者之间具有极其特殊和奇特因缘,因而有“凡愿到西藏拉萨朝圣而未能如愿者,朝拜康藏塔公寺释边牟尼像亦具有同等效果和功德”,所以塔公寺又有“小大昭寺”之称。寺内还珍藏着元朝帝师八思巴法开在石头上留下的足印。印度大成就者建造的成就佛塔,千手千眼观音像,都具有千年历史,以及大量珍贵佛教文物。
到达八美镇,名字听着就动人,镇上有个白塔里面供奉的是菩萨。当地人告诉我要顺时针绕塔三圈就可祈福。
和蔼的老奶奶正在祈福,一位僧人默默念着经文,我没有去打扰他。 塔边有玛尼堆,上面堆满了佛珠和经幡。
离开八美在道孚前往炉霍的路上大部分都是翻山,不过海拔并不高。
服务站标语说的不错,一路上发现不少警车都用郑州日产的皮卡。郑州日产工作人员在手台中通知大家快看。
川藏的雨季真不是开玩笑,一路雨就没有停,天总是阴的。江水中不时出现被淹没的桥。
甘孜县城海拔3390米, 传说甘孜城的西北坡有一块形如绵羊的白玉,毛泽洁白无瑕,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光彩夺目,十分美丽。由此,人们就称这个地方为甘孜。
晚10点30分左右到达甘孜县,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甘孜”为寺庙名称,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拥有1300年建制史,因五世达赖弟子霍·曲吉昂翁彭措在此创立第一座格鲁巴寺庙而得名。
第五天,甘孜——江达319公里
昨晚到达甘孜较晚,并没观察当地的情况。清早出发发现每个路口都有特警把守。原因是近期将在拉萨举办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
在进藏的公路上不光能看见骑行者、徒步者还有成群的的牛、羊、猪、狗等动物,它们随意穿行公路。沿途经常有狗和牛在路中间睡觉,还请各位司机集中精力驾驶。
虔诚的藏民,他们的行为叫“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
途径一不知名的小村落,被白塔和玛尼堆吸引。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
当上山的路越来越不好走时,领队通知我们即将翻越著名的“雀儿山”。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坐落在雀儿山南段,德格县境内。山区海拔5000米以上雪峰有数十座之多,是康藏交通的要塞。雀儿山藏名“措拉”,意为大鸟羽翼。最高峰海拔6168米,该山山势挺拔,壁立于周围十座5500米的群峰之上。故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之说。
雀儿山(藏语称卓拉山)主峰海拔6168米,,距主峰3公里处是雀儿山峰,海拔6l19米,与主峰并排耸峙于云海之上,冰雪皑皑,巍峨雄伟。雀儿山主峰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冰川发育完整,冰裂密布,攀登技术难度大。
翻越雀儿山到达新路海(藏语称玉龙拉错),海拔4100米,具有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在其前端横卧着两条高达200米、长3公里的侧渍堤和终渍城,高出湖面10一15米,是北坡硬槽沟古冰川作用的遗迹。
新路海所以在199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认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丘状的高原面上是呈块状分布的云杉和园柏。森林草原中栖息着黑熊、林窟、白唇鹿、惫羚、雪豹、岩羊等20多种动物。
沿途经常可以看见藏民聚会祈福,山顶上被抛撒的纸片叫做“隆达”。在山顶上抛撒,让风把祝福和祈福的心愿带走。
江达县水资源以金沙江流域为主,金沙江分布于江达县东北、东南部;字曲河和独曲河分别流入金沙江;江达县河流分布十分广泛,基本上全县各自然村的村口都有河流分布,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47条,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河流116条,为江达县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人畜饮水及土地灌溉水源,也为发电动力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江达因处觉普沟口而得名,属于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区)的结合部位,也是藏东的门户。
江达,历史源远流长,据文物和史料考证,远古时期江达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生息。在漫长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这里的人们以部落群居,原始狩猎,刀耕火种,农耕牧野,屡遭战乱,历经沧桑巨变。公元7世纪中期,江达成为土蕃王朝属地。早在公元6世纪以前,江达县境内便已存在藏族先民的传统宗教苯波教。相传公元8世纪末,莲花生大师前往“俄洛”(青海果洛地区和四川西北部)布教时,影响并改革了康区西北部的笨波教,对加速这一地区苯波教与佛教的融合起到了主要作用。
江达也是解放西藏的第一站,金沙江十八军渡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革命地,那经历几十年风吹雨打仍然较为完整的保留着当年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和先人们的丰功伟绩。
第六天,江达——然乌,583公里
今天的任务依旧严峻,从江达出发前往然乌,途径昌都、邦达、八宿,共计583公里。要经过浪拉山口,海拔4572米,以及著名的九十九道弯。
我们的补给车凯普斯达,里面装满了食品和水,还有帕拉丁的部分零配件,方便轻微事故时应急。就是我们的付队长开着它翻越了雀儿山。
刚到达昌都地区,一位队友的右后台牺牲了,司机费了半天劲也没把备胎摇下来。付队长再次出马,从卸到装好共用时10分钟,那叫一个麻利。
从昌都向邦达方向不远,就抵达浪拉山口,海拔4572。这个警示标志还真是特别,让途经这里的驾驶员都放慢了车速。
浪拉山口最有名的就是看云海,此外,还有一首著名的藏族歌曲“浪拉山情”就是歌颂的这里。
下了垭口媒体车提前到达九十九道弯的最高点,发现山谷上方一片云彩在下雨,加上阳光的照射形成了彩虹。
车队从垭口驶下,向今天的目的地然乌进发。 “然乌”在藏语中是“铜做的水槽”的意思。说是很早以前,然乌河下游的山峰连成绝壁,河水从唯一一个狭窄的出口流出,把然乌几个村庄和外界完全隔绝。当时的然乌,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风调雨顺花果满山,人们都过着富足而快乐的日子。在一个秋收的日子,一位然乌村妇不小心掉了一小捆麦穗在桥下的河中,被水冲到了外面的世界,让一个好事的年轻人给发现了。这位年轻人拿着颗粒饱满硕大金黄的麦穗,觉得不是山外世俗之物,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一群小伙子爬山涉水攀崖过壁,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发现了然乌。
由于然乌地形呈狭长的凹状,里面温泉水汽氤氲,远远看去,颇似一个盛着热水的槽子,而当时时值金秋,田野山坡一片金黄,这个“水槽”怎么看怎像一口铜槽。于是“然乌”这个地名就此传开了。 然乌境内散布着上百眼温泉,泉温较高,且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极具祛病强身之效。这里自古民风淳朴,“男女同浴”、“人蛇共浴”等温泉文化现象至今可得一见。天然温泉池中最常见的便是男女老少不着衣物共浴一池,且谈笑风生言行自如,和周边的雪山、森林、田野组成了妙趣横生的图画。心无邪念,无须返朴,自然以之,便是归真。然乌温泉的“天浴”一说,即缘于此。
又是一个夜晚的10点30分我们完成了今天最后90公里路,到达然乌蓝湖驿站。滇藏大部队20多台车已经于今天下午5点左右到达这里,等待与我们的会合。明天再次上路我们的队伍将扩大成一只将近60台车的大部队向拉萨进发。即将迎来的见面让大家兴奋不已。
第七天,然乌休整、会合、自由活动
由于之前五天大家都在赶路,每天精神保持高度紧张。几乎从早晨8点至晚上10点都在开车,主办方安排在然乌休整一天。自由活动,外加川藏大队和滇藏大队会合仪式。
清早大家驱车前往距驻地不远的米堆冰川游览。 米堆冰川在米堆河的上游,米堆河是雅鲁藏布江下游的二级支流,它在川藏公路84公里道班处,从帕隆藏布南岸汇入帕隆藏布。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
停车场背后就是著名的米堆冰川,到了停车场才发现原来需要徒步才能走到冰川脚下。高原反应外加爬山,胸口憋闷的感觉愈加明显。
一群孩子三三两两的围过来,也不说话,眼巴巴地看着你,只好掏出糖来哄他们。本以为他们很可怜,后来发现我给他们的面包,他们拿来喂狗,顿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溪水是从冰川流下来的,那不是一般的凉。通行的媒体同事用溪边的木头搭桥,玩了几下就喘不上气来。最终成功搭桥,并请重量级选手鉴定木桥的稳固程度。
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只有2400米。米堆冰川由世界级的冰瀑布汇流而成,每条瀑布高800多米,宽1000多米,两条瀑布之间还分布着一片原始森林。冰川周边山花烂漫,林海葱茏舞银蛇。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是西藏最主要的海洋型冰川、中国三大海洋冰川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该冰川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米美、米堆两村,距县城所在地扎木镇90多公里。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海拔只有2400米。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为西藏最重要的海洋型冰川之一。
回到蓝湖客栈,工作人员召集川藏大队和滇藏大队共同留影。此行所有人员聚集在然乌湖边,村子里好奇的孩子们也跑来凑热闹。
晚上8点半左右,天空依然大亮。不少队员拿出自备的帐篷、睡袋准备在草原上露营。明天一早前往下一站八一镇,途中要径过通麦天险,也是大部队集结来第一次集体出行。
第八天,然乌——八一346公里
离开美丽的然乌湖,今天行程346公里到达八一,途径鲁朗、波密。今天川藏和滇藏大队分为两部分出发。滇藏大队提前半个小时出发,避免队伍过长减慢行车速度。
距离然乌30公里就进入了波密,波密素有“中国小瑞士”之称。海拔虽然高于然乌地区,但是由于树木茂密,含氧量高。攀升过程中并不会感觉不适。
波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帕隆藏布河北岸。最高峰明朴不登山,海拔6118米。县城所在地扎木镇,海拔2700米。岗乡自然保护区是山地温带针叶林的典型。境内海洋型冰川发育极好,有著名的卡钦、则普、若果、古乡等冰川。其中卡钦冰川长35千米,面积172 平方千米,冰舌末端伸入森林,下达海拔2500米的地方,蔚为壮观。
波密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北高南低,高山连绵,中布河谷谷,支流数十条,流域面积4549里。境如草复、罪玛、日母、关星、洛腮、公汤、曲玛尔矿勒、杂接着等十大名山。易贡错湖、古错湖等冰碛湖80多个,其中易贡湖名列藏东50多个淡水湖之首,面积22个平方公里,形成于1900年,境内最高海拔6648米,最低2001.4米,县城驻地扎木镇海拔2720米。
经过一段可以称得上是享受的路途后,领队通知我们即将进入通麦地区。通麦是个气候宜人的地方,海拔只1800多米,属峡谷地段,丰富的雨水常将谷地两侧的山石冲垮,通麦前10公里的帕隆是川藏线上闻名的天险。
度过一段单向放行的铁索桥后正式进入通麦天险,由于沿途部分桥梁和要塞都是军事管理区,禁止照相,未能为大家带来全面的照片。经过翻越雀儿山的锻炼后,通麦天险对我们来说已经算是小菜一碟。
通麦天险也称帕隆峡谷道 “车过帕隆道,险处不许看”,这段仅长10公里的帕隆峡谷道,通常需走3 个多小时才能通过。帕隆藏布江从通麦流过,它与雅鲁藏布交汇之处就是著名的马蹄形大拐弯的弧顶处。
下了通麦天险进入鲁朗地区,队员休息吃午饭。紧绷的精神总算放松下来。主办方发的小面包、牛肉干、豆腐干和卤蛋是我们这一路来的午餐。回北京后我准备再也不吃这几样了。
翻过通麦天险,领队通知我们接下来去往拉萨的路上再无险路,一路坦途。泥泞的路面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全是柏油马路。中途加油站巧遇骑摩托前往拉萨的骑行队伍。
第一次,川藏队伍在天亮到达目的地,虽然现在已经是晚上8点左右。八一镇出现在我们眼前,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八一镇海拔2900米,位于尼洋河畔,距雅鲁藏布与尼洋河交汇处30余公里,距拉萨市400多公里。最初这里只有几座寺庙,几十户人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开始在此建设,故得名。
进入八一镇的感觉这里已经不是一个藏族风俗浓郁的城镇。宽大的街道和高楼布满整个镇子,完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并不是希望看到落后贫穷的城镇,只是现在的感觉让我未免有些失望。不知道这样的建设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哀。
八一镇所在地原名“拉日嘎”,从前是几个零星的村落。1960年之后,从开垦荒地开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一座高原城镇逐渐崛起。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十多年前还只有两条泥土路,像个大村庄;而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小城市,城市道路与给排水、电力供应、居民住宅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相配套,市政设施比较完备,城市建设已有相当规模。由兄弟省市援建的广东路、香港路、厦门广场等,使这颗高原明珠更加耀眼夺目。
沿途看见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大学生集体前往礼堂,经过询问他们是为了庆祝明天在拉萨举办的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活动。
下一站,就是此行的中国要目的地——拉萨。但得知明天是庆典活动的当天,近期可能无法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失望至极。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拉萨,若不能参观这两个佛教圣地,实在可惜。具体详情还需等待到达之后见分晓。
第九天,八一——拉萨396公里
今天的路途是此行中最重要的一站,到达拉萨。沿途并没有雀儿山、通麦天险那样的路段,但需要翻越一座5020米的雪山,米拉山口。 途径工布江达和墨竹工卡。
工布江达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以北,东邻波密、林芝县,南接米林、加查、桑日县,西连墨竹工卡县,北至嘉黎县。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以后,工布江达县正式列入林芝地区。县城驻地果林卡,人口4300余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城距自治区所在地拉萨市276公里,距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130公里。
自然环境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山峰林立,尼洋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县内最高海拔6691米,最低海拔3180米,平均海拔3600米,相对高差1700—2000米。在印度洋暖湿气流作用下,形成了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温润宜人,雨量充沛,人称“西藏江南”。全县野生动植物、森林、水利、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米拉山口,即西藏米拉山的山口,地处拉萨市到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分界上,这里是拉萨——林芝旅游线上的一个休憩之地。
山口上系满了经幡,山口处常年积雪,发育有远古时期冰川活动遗迹。川藏公路南线经山口翻过米拉山口,就踏进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
米拉山口海拔5020米,站在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上苍神灵。
由米拉山口下山,虽然全是柏油路面,但是山坡不时有随时滚下加之下雨,路面湿滑。一辆大客车过弯打滑翻倒在路边,所幸没有人伤亡。
离拉萨市越来越近,沿途的村落种满了油菜花。大家下车合影,放慢一直追赶时间的脚步,也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
川藏和滇藏部队在进入拉萨市之前会合,集体迎接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压抑不住的激动。
由于进入拉萨的关卡是军事禁区,严禁拍照,直接给大家跳转至进城。还请谅解,送上进城路上布达拉宫远景一张。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东邻林芝地区,西连日喀则地区,北接那曲地区,南与山南地区交界。南北最大纵距202千米,东西最大横距277千米。总面积31662平方千米。
车队驶入拉萨市,飘动的哈达伴随我们朝圣之路。心中默念“我们成功了”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所有的建筑都挂满了横幅和国旗。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历经九天,沿途克服重重困难,洪水、塌方、断路、高原反应、停水停电等等。我们成功了,来到了日思夜想的拉萨,看见了之前只有在电视上见过的布达拉宫。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送上布达拉宫夜景,祝愿朋友们健康、平安。
PS:晚上到处戒严,严禁外出,几位媒体偷偷出门就为了拍布达拉宫的夜景,更多精彩图片后面放送。敬请关注下一站,挑战珠峰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