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 时光穿梭机
波西米亚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苏台德山脉等与其他地区接壤。
实际上,现在的波西米亚已经成为了捷克的代名词。它代表着一种情结、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了一个诠释这种生活方式的汽车品牌——斯柯达。
说起斯柯达,这个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低。早在上世纪中叶,共和国成立之初,斯柯达生产的大客车和货车就已经家喻户晓。而上海大众正式将斯柯达品牌引进中国后,国人对这个源自捷克的品牌就更加熟悉了。
其实,斯柯达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超过100年的汽车品牌,它的产品曾经相当辉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辉煌的过去,斯柯达专门赞助了“波西米亚老爷车拉力赛”。这个经过“国际老式车辆联合会”(FIVA)认证的比赛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这次,我们专门代表斯柯达车队,参加了拉力赛……
先来介绍一下比赛的基本情况吧。考虑到生产年代、车型级别的不同,老爷车拉力赛比的不是速度,而是对时间的精确把握。也就是说,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路线,时间越准越好。
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们并没有采用任何高精尖设备,斯柯达只给我们准备了一只白色的秒表用来计时,我们唯一求助的电子设备,恐怕就要算手机里的计算器了——用来计算每段行程所需的时间。
再来说说这次参加比赛的斯柯达战车吧。
Laurin & Klement 110
1925 年制造的 Laurin & Klement 110是赛道上最稀有和最古老的汽车之一。1925年至1929年间,斯柯达共生产了2985辆 Laurin & Klement 110。本次波希米亚老爷车拉力赛上,将有一辆第一代的车型参战,L&K 标志印证了它的身世(悄悄说一句,我在这辆车上待了两天!)。1925年6月,L&K 并入了斯柯达的比尔森工厂——捷克当时最大的工业公司。从1926年起,L&K 110改用斯柯达标志。
斯柯达645
1929年至 1934 年间,斯柯达共生产了758辆斯柯达 645。一款于1930年8月生产的车型将在波希米亚老爷车拉力赛中亮相。这辆车搭载排量2492 cm³的6缸发动机,能输出45马力。
斯柯达 1000 MB的三款车型
今年是1000 MB的50周年生日。作为首款采用后轮驱动、后置发动机和一体式车身结构的斯柯达车型,这款紧凑车型是斯柯达119年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款真正的畅销车:共生产了约 443,000 辆。
蓝色的斯柯达 1000 MB会让人想起最畅销的1000 MB车型。经过地精心修复后,这辆车自2012年起成为斯柯达的藏品。后翼子板上的大孔具有 1966年份生产的典型特点。更难一见的双门斯柯达1100 MBX也在波希米亚老爷车拉力赛上亮相。1967 - 1969 年间,斯柯达只生产了 1114 辆斯柯达1100 MBX。这辆车深受收藏者的青睐。周年庆三部曲的压轴之作是斯柯达1000 MB Rally,这是一款经过赛车改装的 1000 MB。此次参赛的车辆是1967年后的一款量产车型。20年后,该车经过修整投入了长途比赛。这辆赛车先后参加了伦敦-悉尼(1993年)和巴拿马-阿拉斯加(1997年)的比赛。
就在比赛之前
比赛开始之前,为了让我们提前进入状态,斯柯达的工作人员专门把我们送到了一个小机场。在那里,一辆L&K 300、一辆130 RS和一辆Felicia排列整齐,正等着我们呢。
这三辆车里面,最古老的就要属L&K 300了。这是1917年至1923年间生产的一款车型。 与 M 车型加在一起共生产了657辆。斯柯达博物馆在1974年从一位私人所有者那里获得了这件藏品。它在风格上与上世纪初的伯爵Alexandr Kolowrat和Otto Hieronimus车型类似。这款装备了豪华底盘的车辆最初在1917年4月7日交付给客户。不过这辆车的具体生产日期已无法确定,大约在1920年和1923年之间。
这辆车看上去非常原始,发出“突突”的声音很像拖拉机,不过在平直的跑道上跑个60公里/小时倒也轻松。
最疯狂的要属130 RS了。斯柯达RS车型最早出现于1973年,名为180RS。其实是为了满足对运动性能有着高要求的客户。诞生于1975年的130RS同样也属于RS系列车型,发动机被升级到1.3升,并在若干重要比赛中赢得了无数荣誉。1977年,在著名的蒙特卡罗拉力赛中,130RS包揽了1300cc组别的冠亚军。1981年欧洲场地锦标赛中,130RS又在同级别的6轮比赛中拿下满分,平了宝马635所取得的最好成绩,成为汽车运动中一个不朽的神话。
如今这款车跑起来仍旧虎虎生风,冲劲十足。过弯儿动作稍微剧烈一些,车屁股马上就开始扭动、轮胎也发出吱吱的尖叫。确实是一辆赛车应有的暴脾气。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辆蓝色的1961年Felicia。这恐怕是三辆车中最像汽车的一个了。Felicia车型系列覆盖440-445-450三代产品,于1959年至1964年间生产。Felicia和Felicia Super加在一起,共计生产了14,863辆,相当畅销。这辆车于1995年从一位私人所有者那里获取,翻修之后成为斯柯达博物馆展品。
这辆敞篷轿车很好开,除了换挡时需要轰油、方向盘有些沉之外,其他一切操作都非常顺手。这辆车的状态非常好,1.1升发动机运转很平顺,敞着篷尽情享受优美的风景和新鲜的空气,简直太爽了,让PM2.5见鬼去吧!
第一天:直接杯具了
赛段数量:2个
总长度:64.65公里
这场比赛正式开赛的时间是下午5点。有点奇怪吧?其实这一天,组委会也没闲着。所有车辆的注册和技术检查需要在这一天完成,因此下午5点开赛已经算是高效率了。好在第一天的路程并不长,只有64.65公里,分成两段。而且姆拉达-博拉斯莱夫天黑的时间接近晚上9点,所以,一切还OK。
不过,上午的赛事简介过程中,由于翻译的沟通问题,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比赛规则。大家只知道我们比的是对时间的把握,但却不知道车辆的时速已经做了规定。Oldtimer(早期经典车,车龄超过50年)平均时速为30公里/小时,Youngtimer(晚期经典车,车龄超过30年,低于50年)平均时速为40公里/小时。
当我们在发车前1分钟接过路书,随即开上发车台的时候,顿时懵了——只有赛段里程,其他信息就没有了!于是全车人一头雾水的出发了。
18.95公里长的第一赛段倒是相当顺利。我的第一部赛车是斯柯达645比赛编号为8号。据工作人员介绍,就在这次比赛的前一周,德国总理访问捷克时,还在捷克总理的陪同下乘坐了这辆车!可以想象,这辆国宾级的轿车乘坐起来必须是极为舒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辆车的舒适性、尤其是石板路上的舒适性一点也不比现在的豪华车差,厚厚的、沙发般的座椅把绝大多数震动都过滤掉了。后排空间极为奢侈,而前排空间却略显拥挤,这显然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汽车绝对是奢侈品,后排客人当然是首要照顾的对象。
第一赛段很快就完成了,虽然为我们驾驶车辆的Josef Petricek先生完全不懂英语,但好在他的儿子在车上为老爸充当志愿者,成为了我们翻译。当我们到达斯柯达汽车博物馆的时候,完成赛段的时间仍然是个迷。我们在终点之前停了车,“翻译”跑去问了工作人员,得知时速要求为40公里/小时,一通计算之后,我们居然晚了9分钟!赶紧发动车子冲线,第一赛段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失分了。
有了第一赛段的教训,第二赛段一开始,我就立刻拿出手机,三下五除二算好了我们需要的时长以及到达的准确时间。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我开始放松身心享受旅途。虽然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长不少,但一路相当顺利。我们到达终点的时候,比预计时间早了几分钟,于是在旁边静候片刻,冲过了终点线——这下总该没问题了吧?
第二天,夺冠计划泡汤
赛段数量:3个
总长度: 230.9公里
本以为经过第一天的适应,第二天应该一切顺利。不过早上因为处理各种邮件,居然差点误了点——因为我今天打算换到L&K 110——这台全场可能是最珍贵的车上去当领航。因为珍贵,所以它是1号车,这就意味着它的发车位置排第一。发车前的最后一分钟,我终于赶到。一把把已经坐在车上的另一位同行拽了下来,自己坐上去。刚刚坐稳,我们的车已经启动了。简短地发车仪式后,我们踏上了征程。
今天的比赛分为三段,总长230.9公里,是三天比赛中最长的。由于今天的路线已经深入波西米亚地区腹地,因此路况也变得有些复杂,一些小路口不注意的话很容易错过。于是我集中精力,时刻检查路书。当然,这也并不妨碍我感受身下这台活化石。
这台产于1925年的车已经差不多90岁了,虽然它比2号福特T型车的年代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年轻一些,但它的生产总数只有约3000辆,与总产量达到1500万辆的T型车相比,稀有程度高很多。在这辆车上坐着,瞬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搭邻居叔叔开的解放大卡车时的那种感觉。噪音和震动都是卡车级的,每次换挡也需要轰一脚油门,然后变速箱会传来齿轮的阵阵“惨叫”。
在平路上,这辆曾祖父级的轿车跑到60公里/小时不成问题,但在爬几个大坡的时候,却能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有一次,一挡上一个陡坡,快到顶的时候,车子已经变成了龟行,发动机几乎要熄火了。我们在车上一起为它加油呼喊,它终于挺过来了。
直线行驶的路段上,我也不忘忙里偷闲琢磨一下这辆老爷车的各种“配置”。它的仪表台上总共只有两只仪表——车速表和时钟,可惜的是,它们都坏掉了。两只仪表之间是钥匙门,上面的手柄是车灯的开关。车速表右侧的小开关是用来控制汽油泵的。方向盘右侧的两个拨杆用来调节化油器,而方向盘上的拨杆则是用来调节发动机转速的。最神奇的是司机脚下的四个踏板。从右到左分别是:刹车、油门、离合器和排气制动踏板。有趣的是,那个年代的车型,刹车踏板几乎都在最右侧,而油门则设置在中间。但其实并不便于操作,给我们开车的Oleg Dohalsky大叔身材魁梧,两只大脚在油离的时候,几乎要贴在一起了。
还有一个特点:早年间的斯柯达车型,都是右舵的。二战时德国入侵捷克之后,才按照德国的要求改为了左舵。在副驾驶的位置,还有一个转向灯,是一个带箭头的圆盘,由车内的一个手柄控制,箭头的指向指示的车辆行驶的方向。
中途休息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辆车的前门没有外把手,也就是说,前门没法从外面打开。后来Oleg Dohalsky大叔告诉我们,当时后座才是最重要的,前排的司机和佣人没资格配备门把手!
转眼间,我们来到的第一赛段的终点,可在计时器前面,大叔再次停了下来。一打听,原来我们又早到了一个小时!可是我们明明是按照40公里/小时的速度计算的呀,时间应该刚刚好才对。后来大叔通过一名真正的翻译告诉我们,这辆车属于Oldtimer,规定的平均时速是30公里/小时!卖糕的,我和同车的小伙伴们直接惊呆了。
经过昨天和今天的两次折腾,我们基本已经夺冠无望了,索性放下负担,尽情享受吧。中午吃饭的地方非常特别,是一个被称作“波西米亚天堂”的地区。这里风景如画,有许多中世纪的城堡废墟,地质构造也很特殊,是捷克最古老的自然风景区。这里的游客有90%是捷克当地人,基本以家庭为单位,也有很多学生集体到这里远足。
在餐厅头顶几百米的地方,耸立着14世纪晚期建造的Trosky城堡。这座城堡有两个塔楼,分别修建在两座山尖上,非常奇特,被当地人视为波西米亚天堂的象征。沿着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来到塔楼顶端。顿时眼前豁然开朗,波西米亚平原的景色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身边立刻有同行想留在这儿打黑工了……
仅有2.9公里长的最后一个赛段遭遇了一个小插曲,即将抵达终点前的一个红绿灯前面,我们的手刹坏了!绿灯亮起后,我们的车无论怎么给油就是不走,大叔一捏手刹——坏了,手刹释放手柄完全不起作用了。仔细一看,是手柄和钢索之间的销子掉了。我们开始满地板地找这个小物件,但根本找不到。短短的6分钟时间马上就到了,大叔情急之下,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尖嘴钳,双手一用力,居然把手刹放掉了。我们赶紧直奔终点,时间刚刚好!这恐怕是本次比赛最精准、也是最惊险地一次冲刺了。
第三天,向着胜利冲锋
赛段数量:2个
总长度:193.25公里
第二天晚上传来不好的消息,我们的车队中有两辆1000 MB都坏了,第三天的赛程有可能只剩下三辆车。原本还想在体验下1000 MB的想法也落空了。不过后来想想,能继续乘坐90岁的1号赛车继续比赛,也是难得的体验。于是就在心里平衡中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坏掉的那两辆车居然神奇地出现在了发车点。多亏斯柯达的技师连夜抢修,使这两辆赛车重返战场。其实,对于长途拉力赛、尤其是老爷车的长途拉力赛来说,坏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虽然每辆车在参赛前都进行了检修,但突发状况在所难免。或许仅仅是一次爆胎,就有可能毁了你的整场比赛。但比赛的乐趣就在这里,如果一帆风顺的话,比赛恐怕也就不能称之为比赛了吧?
再看看我们自己,既然已经夺冠无望,我索性就坐到了后座,半躺着享受完最后一天的旅程。在第一段96.9公里的赛段里,我们走错了三次路,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我们看到了更多更美的风景。午饭时刻,我们来到了贝内绍夫的中心广场。在这里,参赛车辆已经几乎占满了市中心广场。车迷们穿梭在各式车型中,尽情享受这场汽车的盛宴。
最后一段赛程,我们居然又快了。索性在一片湖水边上停留片刻。通过翻译和大叔聊聊车、聊聊生活,不亦乐乎。比赛即将结束,我突然有些依依不舍。终点就在眼前,我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我们坐进宽敞明亮的新明锐车内,前往机场的时候,忽然有种特殊的感觉——短短几分钟内,我仿佛从一个世纪前瞬间穿越回到了现在。100多年的历史并没有在斯柯达这个品牌上刻下皱纹,它反而越来越年轻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就凝结在这一辆辆斯柯达里。虽然它们有些已经很老了,但老而弥坚的身影却令人敬佩。这也正像捷克人那样,忍辱负重,坚韧不拔。我真心希望还有机会再来会会这些老朋友,无论是在波西米亚,还是在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
捷克人如何玩儿老爷车?
参加从拉力赛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老爷车在捷克非常受欢迎,这当然与多年的用车文化有关,同时也与捷克较为开放和健全的老爷车管理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我们专门找到了本次比赛2号福特T型车的车主:Jiri Pesan先生。他是一位捷克的老爷车资深玩家,在圈内很有名。他曾经在斯柯达汽车博物馆里工作8年,然后全身心投入老爷车维修等业务。这次他驾驶的2号赛车就是他本人亲手修复的。我们在比赛结束后有了这样一段谈话:
Q:捷克政府允许老爷车存在吗?
A:当然,我们的车辆都是合法的。其实,捷克有一个大型的俱乐部,隶属于捷克政府,老爷车的各项规定与事务都由这个俱乐部统一制定和管理。每辆老爷车都有自己的行驶证,和普通汽车一样。
Q:具体如何管理呢?
A:这些车每年也要年检,和普通汽车差不多。当然,在安全设备、环保等方面会放宽限制。年检工作也是由我刚才说到的俱乐部完成的。不过,这些车即便通过了年检,也不能像普通车辆那样日常使用,而是只能在参加重大活动/比赛,或者进行维修等情况下才允许上路。
Q:车辆万一发生事故怎么办?
A:我们的车辆都有保险,但仅仅是最基本的保险(类似于国内的交强险),其他责任都由车主自负,所以我们开这些车的时候都是非常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