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科技 原创]
在去年11月举办的广州车展上,大众electric up!正式在上市,这也让它成为了大众旗下首款在中国上市的纯电动汽车。然而,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在街上看到过这款小车的身影。
价格显然是影响electric up!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electric up!是一款进口的纯电动汽车,无法享受到国内的各种补贴,26.88万元的售价与目前国产纯电动汽车当中最贵的腾势相当。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售价这一关键因素来看,electric up!是不是一款好的电动汽车呢?它有为何没有被中国市场所接受呢?
充电难是electric up!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充电接口方面,现行的主要有3个体系,一是欧洲标准,二是SAE(美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导的Combo标准,三是日本车企主导的CHAdeMO标准 。中国汽车行业的很多标准都参考了欧洲标准,在充电接口上也不例外。
现行的国标快充接口与欧洲不一样,但慢充接口是一模一样的。不过由于现行国标针对充电接口和充电桩的条款不够明确,导致各个充电桩厂商和电动汽车厂商对国标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很多国产电动汽车都存在着无法在充电桩上正常充电的情况。而进口的电动汽车由于与国内充电桩的协议不匹配,虽然能接上慢充桩,却依然无法正常充电。
不过好消息是,新的充电接口国家标准已经通过了技术审查,距离正式出台已经不远了。届时,不光国内的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匹配程度将提高,由于中国与德国签署过统一充电标准的协议,进口的欧洲品牌电动汽车也将能够顺利用上充电桩。
electric up!的原型车up!在欧洲的起售价不到1万欧元,是一款廉价小车。electric up!的外观内饰与up!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廉价感是难免的。不过大众通过简洁明快的设计和大胆的配色,令该车呈现出年轻时尚的气息,最大程度减少了廉价感。
不过在配置上,electric up!又显得有些无厘头。驾驶席只能控制左边车窗的升降,独自驾驶的时候要开启右侧的窗户都很费劲。但就是这款如此精简的小车,却配备了自动巡航、座椅加热、天窗等相对高档的配置。这或许是因为欧洲人对配置的理解和我们不一样吧。
在驾驶感受方面,得益于超轻的体重,electric up!表现得非常轻巧灵活,同时启动加速也非常快,对城市道路适应性极佳。不过受成本所限,它在底盘和隔音方面还是显得比较廉价。
另外,在续航里程上,虽然有节能模式和能量回收系统的帮助,但受限于电量仅为18.7kWh的电池组,electric up!充满电后只能行驶差不多140km。对于充电不方便而且充电速度慢的electric up!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也让它在重视续航的中国消费者眼里减了不少分。
从electric up!这款车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欧式的电动出行理念。由于欧洲国家面积较小,而且电动汽车一般是用作欧洲家庭的第二辆车,所以欧洲人对于续航里程的要求没有国人那么高。另一方面,欧洲多山,而且有浓郁的汽车运动氛围,所以他们对电动汽车的操控性有一些要求。在用途上,电动汽车一般只用来通勤买菜,所以欧洲人对电动汽车空间和配置的需求也比较少。
但是这种理念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电动汽车消费者大多是将对电动汽车作为家庭的第一辆车。他们的首要要求就是续航里程,在续航里程达标的基础上,其他方面的要求和对燃油车的需求其实差不多。electric up!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实际上也是由于欧式电动出行理念与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矛盾。
编辑点评:受排放门事件的影响,大众上个月公布了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将开发全新的MEB电动汽车平台。我不怀疑大众能造出很不错的电动汽车,但是和燃油车时代大众拿什么车到中国来都能大卖不同,电动汽车需要更多地考虑中国市场的特点。如果还是按照electric up!的思路来造电动汽车,大众恐怕很难在中国市场复制燃油车时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