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游记总会有个煽情的开头,这次我们直奔主题。故事的发展是这样的,上周四我们正在讨论选题问题,然后领导走进来对我说:“然妹,你下周出趟差吧,内蒙古大草原,北京现代组织的公益治沙项目。”我一想,8月,正好草都绿了,再加上公益项目我从来都没参加过,就一口答应了,于是乎,便有了这次的公益行。
在出发之前,公关团队先给我打了预防针:这次的活动可能有些艰苦,不仅昼夜温差大,而且当地电力不足,要自行多备几个移动电源;住宿基地水资源匮乏,每人每天提供3瓢水洗漱,洗澡和洗头是不被允许的……一系列的注意事项让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的能有那么艰苦?一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然而接下来的几天……
Part1:伊兰特EV的续航咋样?
此次活动的终点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宝绍岱诺尔,从北京出发沿着京藏高速走约500km。早上7点,我们先行到亮马桥地铁站集合,随后坐着大巴去北京现代技术中心参加伊兰特EV的上市活动。
上市活动结束后,我们便要转移阵地跨越千里去草原。随行的车队便是刚刚上市的伊兰特EV,说实话,我心里还真是有点打鼓,从北京现代技术中心到宣化也有小200km呢,作为一款电动车,伊兰特EV能把我们平稳送到吗?
尽管有担心,我还是迅速把大包小包的行李放进后备厢里。同车的老师一直在吐槽我:“也没去几天,带那么多东西干嘛?搞得像个官摄。”我立刻回个白眼过去:“懂什么!好歹我也是个姑娘,像我这么敬业的人当然还背了电脑。”他:“明明连电都没有。”我:“……”
被打击后我一直在车上保持沉默,最后还是同车的老师打破了僵局:“你看,这大周一的,怎么出京方向还这么多车?”我:“没准前面出事故了吧?这么多车,一定是大车压车。”他:“恩,可能,也没准是幽灵堵车。”
起得太早,我坐在副驾驶位置困意萌生,心想千万不能睡着,不然又要被吐槽了。便拿出手机想连上USB听听音乐醒醒神,然而识别半天还是没连上,于是一车人听着收音机的笑话边醒脑边前行。
听着收音机,我仔细打量伊兰特EV的内饰,尽管看上去稍微有些单调,不过线条简洁干练,新能源车的蓝色标识也出现在车内,给内饰提升了一丝时尚气息。
我刚要对着同车老师一顿猛拍,他赶紧挡住:“照车照车,你看这方向盘,握着还不错,手感加分。”我内心OS:不让照就不让照呗。
中途到了服务区进行休息,正值暑假,出游的人特别多,我们下车上个厕所伸伸胳膊抻抻腿的就又出发了。
再次起步,我深感电动车就是比普通的汽油车噪音小,除了轻微的胎噪,其余的像什么发动机的噪音之类的都听不见,车内安静得很。
乘坐舒适度上伊兰特EV也有不错表现,底盘调校偏向舒适,回弹支撑到位。
突然同行老师冷不丁的来了句:“咱们到宣化还有多远啊?感觉从服务区出来电量掉得特别快,不会半路没电吧?”随车教练拿着手台:“没多远了,这车的续航是270km,有强制动能回收B挡,没问题的,还有的车比咱们少呢。”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抵达宣化,看着还剩30km的续航,我深深舒了一口气。
由于时间紧张,我们简单地填了一下肚子就要继续上路,毕竟晚上还要在草原里吃肉,所以一行人非常迅速地解决了午饭,美滋滋地想着晚上的大餐。
Part2:条件艰不艰苦试了才知道
在宣化简单吃过午饭后,我们改乘索纳塔九混动继续前行,同行老师眯起眼睛说:“下午我可不开了啊。”随后便将副驾驶座往后调,准备小憩一番。别说,索纳塔九混动的空间非常值得称赞,他把座椅调到最后面,也完全不影响后排的我来个“北京瘫”。
然而我是一点困意都没有,盯着外面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心情别提有多舒畅了,想想6月份来的时候草地还没有绿,这会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赶忙趁着同行老师打哈欠的一瞬间让他帮我抓了张美景。
奔波一下午我们终于到达了宝绍岱客运站,而从这里到最后住的地方特别颠簸,我们又换了一次车才到目的地。
下了车,大家拿好行李。主人为大家一一献上哈达,咦?怎么没有酒?同行老师露出迷之微笑,然后潇洒走去。
之前在文章开头我就介绍过公关团队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说住宿环境特别艰苦,我还不以为然,这不领队再次重申在草原要注意水资源问题,目前仅餐厅有部分电量,到了晚上11点发电机停止供电。
出发前我还心心念念地要住蒙古包,看到真正的蒙古包后我的内心几近崩溃,上图,你们自己感受一下,可能和“以天为盖地为席“相差并不是很大。
蒙古包门口的白色水桶装的是这几天的生活用水,除了喝的水,其余的用水基本上都要从这里取。和我一起住的2个姑娘铺好床后,便打水洗脸,我悄悄地拿起了湿纸巾,又悄悄地放了下来。
由于草原上没有电、没有网、没有信号,所以一群“低头族”终于能放下手机,好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是谁说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反倒是觉得草原的日落美得一塌糊涂,一帮老少爷们纷纷拍照,为繁忙的生活加点料。
按理说,晚饭应该是重头戏,不过当我看到白花花的羊肉后,我突然就有点怀念爽口的大拌菜,内心再次OS:其实更想吃烤的!
按照以往的话,吃完饭撂下碗筷直接走就成,不过在这,需要大家自己动手将用过的碗筷刷干净。我和同屋的2个老师先出去了一趟,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好家伙,一帮大老爷们用极其可怜的眼神盯着我们,不用说,我们懂,这意思是我们刷呗,合着是真把我们当成了“妹子”来看。
Part3:跨越千里来治沙
第二天才是此次公益行的重头戏,姑娘家家的收拾的比较慢,等我们吃完早饭,第一车的老师已经成功“坐”好了,看他们一脸“享(请读二声)受”的表情,我巴不得给每个人都来个特写。
坐在,哦不对,站在颠来颠去的车上,一帮人从开始的无所谓到后来心情愈发沉重,走得越远,地越荒芜,想起前一天夜里我还和朋友说草原很茂盛,看着龟裂的地皮,每个人都沉默了起来。
可能是受到了冲击,所有的人都认真地听领队讲解如何种植防沙林:树枝插入地面10到15cm,长短树枝间隔种植……
树枝和种植地离得较远,大家伙一人背一捆树枝运过去。我悄悄看了看以前的防沙林,成效显著,排与排之间原本贫瘠的地面已经充满了生机。我赶紧拉上一个女老师,两个弱女子合力拉起一捆树枝。
由于草原上紫外线强烈,我恨不得全身上下都给裹了起来。我把这张图发给同事时,她还问我这是谁,想来也是,裹成这样,别说同事了,估计亲妈都要认不出来了。
啧,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我赶紧抓紧手中的树枝,想着早种完能早回去休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个人都想着绘制出一副绿色画卷,相互配合,有人折,有人递,有人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
我们原定的计划是在中午12点前种完2排就好,每排80m,没想到大家伙热情高涨,不到10点,就提前完成了任务,并且开始临时再种1排。
而我们的女老师们体力开始跟不上了,许久不运动,一动哪哪都疼。
我喝了口水稍稍休息下,便开始拿起单反一顿猛拍。我:“大哥,我要跟您一起拍。”大哥:“先掌握姿势再说。”我:“@#¥%”
在工作了近半天以后,3排防沙林齐刷刷地摆在了眼前,看着新鲜出炉的成果,任谁都止不住感慨。没准下次再来的话,我们种的防沙林中间也会布满青草,不过这个下次~可就指不定什么时候了。
这已经是北京现代践行公益的第10个年头了,在这10年间,北京现代始终坚守初心,用自己的双手阻拦着沙粒的侵蚀,不断向下游的城市送出徐徐春风。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带给它。
天公作美,我们刚刚结束战斗,就下起了雨,一行人又“坐”上来时的“敞篷车”,一路突突回基地。一想到中午吃完饭还要自己刷碗,我赶紧翻了下自己还有什么零食,打算先睡上一觉再开始享受真正的草原生活。
Part4:先苦后甜体验草原生活
谁要是说我们没好好干活,我第一个不服气,看看这3个姑娘的鞋,从干干净净到现在这样只用3分钟。
再来个特写,我感觉穿上这种“特制马掌鞋”后体重和身高都爆增。
抖搂掉鞋底厚厚的土后,我沿着基地门口环绕一圈,天蓝草青,我忍不住哼起了那句“蓝蓝的天空……”
“嘿,别哼了,看看这是啥?”我正在兴头上便被之前同车的老师给打断了,“这是……青蛙!离我远点!”接着他一阵坏笑,“吓吓你,一会就放生。”
我瞪了他一眼,然后一路小跑回蒙古包。草原的中午实在是太热了,稍稍凉快一点再出去逛。
我是被同屋的老师叫醒的,“快起来,能骑马,咱们一起去啊?”我的瞌睡虫瞬间消失,马,我是骑过,不过在大草原上还真是第一次,得看看有什么不同。(此图为手机拍摄,画质不清晰请见谅。)
感受了一番草原骑马后,我发现,和在其他路面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乎,便向着人多的地方再次前进。一帮人在射箭,我一个弱女子连弓都拉不开,就眼巴巴在旁边看着他们玩。恩,这个老师的表情我给满分。
也有几个老师拉弓特别赞,看姿势就特别专业(我一个门外汉,看谁拉得都特好)。
看到边上拴着的马,同屋的女老师瞬间爱心爆棚,拿起一根长长的草开始喂马,一边喂一边说马好乖,好像她们家的兔子。
我刚想着回去吃些零食,之前同车的老师就叫我:“走呀,拍照片去呀,感受一下不同的氛围。”我二话没说,拿起相机就和他们一起走了。
草地是肯定不能压的,沿着狭窄的车辙,几个老师也玩得自得其乐。
走着走着看见一大片水洼,一行人更是激动到不行,估计要不是水边都是淤泥,一帮人怎么也得好好踩踩水。
突然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看,彩虹!”我抬起头,七彩的颜色点缀在湛蓝的天空中,还真是相当美呢,果然在草原能瞬间体验到各种气候,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也不是白说的。
疯耍过后,一帮人往回走,路上鲜有人家,我们还在讨论,这里的人如果生病了要怎么办,附近也没有医院,交通还这么不方便。也不知道是谁神吐槽了一句,这要是在北京,生了病第一件事就是满屋子找医保卡……聊着笑着夜幕就降临了,大家各怀心思进入了梦乡。
最后一天清晨,我们早早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临行前想起这几天的种种,有过辛劳有过疲倦,也有过欢声有过笑语。2天,我们懂得了各种资源的不易,也亲自践行了治沙之路,北京现代此次公益行带给我的不仅是种荣誉,更是种使命感,不浪费,或者是对大自然最起码的尊重。突然,我就想起了北京以往的沙尘暴,亲手治沙,这一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