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任何一款别克新车的试车活动流程总如某些古老而又庄严的仪式一样一成不变。照例以稍嫌自我吹嘘的技术说明开始,然后则是一整天的试驾,最后则会以一场记者和厂方技术人员之间的激烈问答落下帷幕。我总觉得严格地执行这一流程对别克来说意义重大。因为相比其他品牌,别克的技术说明会上总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被用来阐述产品的准确定位。也许这就是这个品牌在这两年能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秘诀——充分地了解消费群并为其提供专门针对化的产品。另外对于像我这样对于驾驶本身的兴趣要远远超过各种统计数据的人来讲,这样的说明显然有助于避免出现过于武断和偏激的主观感受。
对于我即将介绍的英朗GT而言,略显沉闷的定位说明还是很好地帮我解答了一些疑惑,比如和两厢车型几乎毫无共同之处的外观。你肯定已经发现了,所有从前方、前侧方甚至侧面拍摄的照片看起来都很有君越的影子。而小君越的说法的确也曾在技术说明会上出现过那么两次。很显然,针对更广阔消费群体的英朗GT走的并不是两厢型号那种流畅动感的设计路子。它要的是一种庞大、稳重和气派的外部感受。显然,和大号的君越扯上关系最容易达到这种视觉感受,所以漂亮的前格栅、明亮的水晶大灯以及具有平坦侧面线条都顺理成章的带上了这位家族大哥的基因。不过别出心裁的在尾灯上增加两条镀铬装饰条看来反而是外观设计上的一个败笔,我发觉没有任何一个和我一起参加试驾活动的同行喜欢这个设计。它和发动机盖上那两排莫名其妙的镀铬装饰条就像给一位大家闺秀佩带了款式过分惹眼的首饰,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堪称简洁明快的整体效果。
不过这台车的个头真的很大,这恐怕要比外观更能够打动这类车型的潜在消费群体。对比一下直接竞争对手中最具代表性的速腾就能知道它的领先幅度:别克的车身较速腾长127毫米,宽55毫米,轴距则领先107毫米,甚至连高度都要多出17毫米。这些数字无疑意义重大,不过只有真正坐进里面才能深刻体会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内涵。这算是同级里第一款可以轻松应对满员情况的轿车。虽然一般很少有轿车需要经常装满乘客跑很长的路,但消费心理显然会很在意这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这点想必大家都懂。
在发动机阵营里没有任何新变化,依然还是那几张老面孔,分别是入门级的121马力和150牛·米的1.6,147马力和177牛·米的1.8以及顶级的184马力、235牛·米的1.6涡轮增压机型。如果追求性能表现,那么起价17.43万的涡轮增压性能肯定是不二选择,百公里加速用时9秒的实力完全胜任那种平时闲庭信步,偶尔兴起小飙一把的驾驶风格。但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我所试驾的1.8甚至唯一配备手动变速器的1.6型号,毕竟如果真的热爱享受开快车的爽快,那有什么理由不选择更擅长此道的两厢XT?另外,还是要提一提在传动装置里占据主导地位的自动变速器,我始终都觉得它足以满足普通的日常需求,但最终会拖累行车的顺畅性。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对待这台变速箱别太较劲方为上策。
自福特纵横正式引入烈马(Bronco)车系以来,越野圈的老炮和潜在买家似乎找到了久违共鸣:他们有了相同的选择——烈马(Bronco),即便是在中国潜心经营超过15年的Jeep也黯然失色。丰富的原厂车型选择,更专业、更纯粹、更好玩、更强大,烈马(Bronco)在专业越野市场的定位和单车售价都形成了“一种是福特烈马、另一种是其它”的事实。
今天咱唠唠大众关闭南京合资工厂这事儿。这可不是简单的关个厂子,背后藏着诸多细节,咱们接下来就敲重点说说这事。
我真是服了奔驰了!你看看现在国内某些品牌的碰撞测试,除了基础的碰撞,就是卡车碾压啥的,把消费者的用车场景“往*里弄”,而你却弄得这么“低调”。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越来越高的今时今日,全球主要国家早已开始针对燃油车出台排放法规限制,同时给予新能源车鼓励,来自吉利集团的雷达地平线EM-P正是国内新能源皮卡代表车型之一。传统燃油车对高原生态破坏严重,而雷达地平线EM-P作为科研指定用车承担往返珠峰核心保护区的人员物资运输任务。为了验证雷达地平线EM-P的强悍实力,针对高海拔极端场景进行了续航、馈电油耗以及满载爬坡三大专项测试。
最近梅赛德斯又有新动作了,奔驰全新GLC纯电版车型马上要在慕尼黑车展亮相了!现在预热搞得挺热闹,首席执行官都亲自下场试驾伪装车了,透了不少有意思的信息,那我跟你们好好唠唠重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