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试驾 原创]
前言:“翼刀”这个词其实在赛车界中,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但在市售的民用车中,这些细微的设计则并不容易被发现,而今天我们就拿最近上市的几款新车来看看,那些看似玄妙的东西,到底有什么作用,既然它存在,就一定有意义。
名词解释:
翼刀:最初应用于飞机设计之中,翼刀主要装在后掠机翼上,它可以阻止机翼表面低能量气流向翼梢聚集,同时也改变机翼升力沿展向的分布,因而能够避免在大迎角时翼梢先开始失速的缺点。在机翼上表面顺气流方向设置的具有一定高度的垂直薄片就是“翼刀”。
在赛车中,翼刀的布局、大小以及角度都对车辆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民用车中,虽不是那么至关重要,但可以应用这样的技术也足以看出设计师对车辆的细心。
“翼刀”的历史: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喷气式飞机中,翼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控制失速的手段。由于喷气式飞机速度非常快,经常在翼尖处出现气流分离(即高速气流使翼尖失去升力)的情况,这对飞机来说意味着可操控性能下降,是很危险的。
我国的飞机大多数有翼刀,这是由于我国的航空技术是由苏联引进的,苏联在米格15上就采用了四翼刀结构,我国在引进的过程中就直接照抄了过来。
这种结构也不是苏联的首创,而是纳粹德国末日时期在自己的BA349“毒蛇”喷气式飞机上最先采用的,有资料称,二战结束后,苏联用缴获的BA349做蓝本生产出了米格15。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把话题转回到汽车,虽然与飞机相比,汽车没有那么精密,速度也没那么快,但空气动力学依旧是汽车研发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就拿我们所要讲述的“翼刀”来看,它与较为常见的尾翼有着截然不同的功效,如果说尾翼的作用是“扰流”,那么翼刀的作用则是“倒流”,从某种意义上后者为前者服务。
而在前几日拿到的两款试驾车上(宝马新1系、丰田凯美瑞),我们都发现了两者在车外后视镜的底座上设计了一条“翼刀”,起初并未得知它们再此处的作用,甚至有的同学将其误认为车窗的导水槽。
下面就来说说此处“翼刀”的真正功效,首先,我们知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两侧反光镜突出至车外,所制造的乱流则会一直沿着车窗走至车尾。
而在翼刀的作用下,此处紧贴车身的乱流则被重新整合,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车辆高速的稳定性以及车内的风噪都得到了一定改善,当然,相比那些赛车中的“超大翼刀”,此处的效果就显得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