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德国品牌,宝沃汽车在国内略显陌生。在1919年成立后,凭借着丰富的车型以及可靠的质量,宝沃汽车迅速成为了德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随后,宝沃陷入了低谷,一度消失。在沉寂了超过50年后,该品牌终于迎来了重生,并且推出了首款车型BX7,定位于中型SUV。本次我们测试的车辆是宝沃BX7四驱5座旗舰型,也就是该车系5座版本的顶配车型。(以下简称宝沃BX7)
宝沃BX7在2016年的北京车展正式上市,先期推出5座版本,指导价为16.98-23.48万元。随后,车辆还陆续推出了6座以及7座版本,空间更加灵活。凭借着德国品牌以及较高的性价比,该车型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首先说明的是,我们的测试按照爱卡SUV评测体系进行。针对一款SUV,我们会分别从驾驶性能、乘坐感受、制造与设计以及使用成本4个维度,进行测试和评价。而这4个维度,又会细分出几十个具体评分项。在SUV频道专业编辑驾驶与测试后,会逐项打分并最终判定SUV的相应等级。
一、驾驶性能
作为车辆最重要的指标,驾驶性能占据总分的40%,它通过动力与刹车、操控性、四驱系统以及越野性能四个类别进行评判:
驾驶性能(满分40分) | |
评价类别 | 考察项目 |
动力与刹车(满分13分) | 发动机功率及扭矩;变速箱换挡逻辑及平顺性;百公里加速时间、百公里刹车距离、轮胎品牌及型号 |
操控性(满分11分) | 底盘结构、转向精准性及力度、油门响应等 |
四驱系统(满分9分) | 四驱形式及结构、电子辅助系统反应速度及效果、分动箱及中央差速器类别、差速锁形式及数量 |
越野性能(满分7分) | 通过性及爬坡能力、场地越野综合表现 |
爱卡汽车网制表 www.xcar.com.cn |
1、动力与刹车
本次我们测试的BX7车型,全系搭载了一台宝沃自主研发的2.0L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这个级别中,2.0T算是“黄金排量”,宝沃这样的做法也算是顺应潮流。此外,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一台6速自动变速箱,由爱信提供,并且还有手动以及运动(S挡)模式。
宝沃的这台发动机数据有些保守,与自主品牌的中型SUV哈弗H7相比处于劣势,而对比大众第二代的EA888发动机也没有明显优势。单看发动机数据,确实不耀眼,容易给人留下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测试车辆搭载了一台高功率2.0L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65kW(224Ps)/5500rpm,最大扭矩300Nm/1500-5000rpm。数据并不抢眼,略显保守。
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一台源自爱信的6速自动变速箱,具有手动以及运动模式。
经过我们实测,宝沃BX7的百公里加速时间为8.8s。从加速时间来看,宝沃BX7的加速其实不慢,但也没有什么优势,还有提升的空间。刹车距离方面,车辆100-0km/h的刹车距离为38.8m,并且多次刹车的成绩依旧稳定,有这样的成绩值得肯定。
车辆加速平稳且有力,轮胎没有出现打滑。8.8s的加速成绩称不上优秀,还有提升的空间。
刹车姿态平稳,取得38.8m的成绩值得肯定,多次刹车成绩依旧稳健。
车辆共配备了两种规格的轮胎,其中测试的BX7配备了GOODYEAR(固特异)EXCELLENCE(三能)系列轮胎,规格为235/60 R18 103W,拥有较厚的胎壁,是一款主打静音与舒适的轮胎。此外,部分配置的BX7还配备了一套规格为235/65 R17的轮胎,更高的扁平比对于舒适性有一定帮助,但是相应的,操控性会受到影响。
测试车辆配备了固特异三能系列轮胎,规格为235/60 R18 103W,是一款主打静音与舒适的轮胎。
宝沃BX7在加速成绩上表现一般,车重以及四驱系统拖累了加速表现,还有提升空间。刹车成绩比较优异,不到39m的刹车成绩值得肯定。对于一个全新车型来说,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会导致车辆竞争力下降。
最近长安汽车推出了1款第四代CS75 PLUS新增版本——智慧卓越型,官方售价11.59万,叠加现金优惠和置换补贴后,低至9.99万!这款新车的出现,打破了中型燃油SUV市场原有的“平静”。也许在其他竞品看来,长安真的很“不懂事”!
根据此前规划显示,捷豹路虎承诺将在2026年推出6款纯电动车型,其中首款纯电动车型——路虎揽胜纯电版,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推出,那紧随其后的第二款车型你们知道是谁吗?
沃尔沃这次也要在小型纯电SUV市场发力了!7月17日,作为EX30跨界越野版本的沃尔沃EX30 Cross Country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26.38万元,焕新专享参考价23.38万元。此外,沃尔沃EX30后驱长续航版Plus也同步上市,官方指导价21.98万。焕新专享参考价17.98万。
低情商说法:奔驰卖的是车标;高情商:奔驰卖的是自己的标准。就拿快要上市的纯电CLA长轴版来说,这车很多的安全设计纯纯多余!
咱们先来看看最核心的亮点!空间!。三排六座布局搭配第二排独立船长椅,比七座车更注重乘坐舒适。车身加长 186 毫米至 4976 毫米,高度增加 44 毫米,更关键的是轴距拉长 150 毫米至 3040 毫米,且全部用于座舱空间 —— 这种将加长尺寸实实在在转化为乘坐空间的设计,比单纯拉长车尾更显诚意,第三排不再是 “应急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