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AR 原创 试驾]
“生来游仙都,目欲访独峰。宁知一峰外,佳境无终穷。”此次长安汽车CS55车型的试驾来到了素有“仙境”之称的蓬莱,蓬莱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走笔放歌之处,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我们的长安汽车品牌地气相接,在这儿试驾长安CS55,似乎身上也多了几分仙气。
长安汽车品牌在SUV市场取得的优异销量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初期归功于CS35和CS75车型打下的扎实根基,而后来在尝试更多市场份额时,相继推出了更为个性的CS15及旗舰级SUV车型CS95,如今这款CS55的推出,更加完善了品牌SUV的产品线。长安CS55整车时尚动感,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观。当然一款车型的成功,除了需要“有颜”外,更要“有料”才够味,那么它的实力究竟如何?我们一试便知。[图/文:郭锐]
由于新车的具体型号还没有正式命名,从目前我们所得到的数据来看,只能区分出1.5T手动挡车型和1.5T自动挡车型两款,而我们所试驾的车辆全部都是1.5T自动挡的车型。
我们此次试驾的车型为1.5T自动挡车型,车漆颜色为繁星蓝。
此次并不是长安CS55的第一次亮相,因为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CS55就已经完成了全球首发亮相,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的回顾图进行了解。
长安CS55采用了长安最新设计理念打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丰富,大量横向的线条拉伸了整车的视觉宽度,也使车辆拥有了更强的力量感。
长安CS55的设计由欧洲团队操刀,前脸采用了全新的家族式风格,上下分段式的进气格栅在造型上也明显有别于品牌旗下其他车型。
纵观长安汽车旗下的所有车型,每一款的外在造型设计都有自己的风格,此款全新CS55也不例外,采用了长安独有的设计语言,且表现出一些硬派的味道。
上部六边形的进气格栅采用镀铬包边,并与两侧大灯相连,拉伸了横向视觉效果,而中央单根横向条辐在上方嵌入“CHANGAN”的品牌英文字符,相比长安飞翼式标徽更为大气。
下进气格栅采用横向的梯形设计,而在牌照框的上方和下方还分别配备了前置摄像头及ACC自适应巡航系统,科技感十足。
修长的前大灯组造型犀利,分体式的远、近光灯均配有透镜,且都采用了LED光源,具备出色的照明效果。
雾灯区域的造型与CS95车型风格相似,C型日间行车灯在设计上极具辨识度,同时与下部格栅相连的设计也拉伸了横向视觉效果,使得整车更为扁平和运动。
车身侧面的造型时尚前卫,尤其是跃浪俯冲式车身和鲸尾式C柱的设计风格,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型辨识度。值得一提的是,炫动红色长安CS55的车顶是全黑的双色设计,有别于繁星蓝的同色车顶。
外后视镜造型圆润,集成有LED转向灯和后视镜电动调节功能,而下方的摄像头则是效力于360°全景影像系统。
被称为曜石立体车尾的设计厚实饱满,相较于前脸更加简洁明朗,而侧面的腰线贯穿至尾灯时被一分为二,将层次感表现的更为突出。底部的银色护板也为新车增加了些许时尚感。
修长犀利的分段式尾灯在造型上与前大灯相互呼应,LED灯带出色的点亮效果和整体较大的点亮面积,除了视觉效果的表现外,更能提高行车的安全系数。
镶嵌在下护板两侧带四边形镀铬装饰框的双边排气管,其实只是起到装饰作用,不过就视觉效果而言,确实能够提升整车的运动感。
18英寸双色多条辐运动轮圈造型时尚大气,而与之匹配的轮胎为德国马牌的CROSSCONT/CT系列,规格为225/55 R18。
长安CS55的长/宽/高分别为:4500mm/1855mm/1690mm,轴距为2650mm,部分尺寸在同级别车型中也很具优势,而CS55前排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空间均为同级前列水准,后排空间也能够达到紧凑型SUV车型该有的尺寸。
当下,电动汽车那可是占据着媒体头条,仿佛大家都觉得,通往更清洁未来的路就只有全面电动化这一条道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全球最畅销品牌、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长期领军的丰田汽车公司,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纳米06首创“天地门”,灵感源自航天器折叠舱门,后尾门上下分段开启。上门垂直开启高度1850mm ,下门展开是1200×900mm承重平台。我那200斤的胖哥们问我这平台禁得住他吗?踏乎的,它的静态承重达到了150kg。
东风日产新出的纯电轿车N7被质疑是“换壳版eπ007”。它俩底盘核心参数,2915mm的轴距一模一样,1895mm的车身宽度一模一样,车长和车高略有差异,懂的人都懂。但官方的回应那是慷锵有力:“咱核心部件和底盘设计完全不同!”但网友不吝这个,毕竟两车轴距一样,尺寸就差几厘米,说是“巧合”,确实牵强了。
昨天领克的全新大6座SUV 900上市了,叠加上市权益,卖28.99万起,顶配还不到40万,这现在大6座SUV都卷成这样了么?友商这些“9字辈”的理想L9、问界M9、腾势N9都卖多少钱?你让他们怎么卖?主要是尺寸一点也不逊色啊!这么一看,上市1小时大定直接破1万也不是没道理。
奥迪E5 Sportback的面世,标志着奥迪在华战略进入新阶段。未来,品牌将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产品攻势:计划至2027年累计推出14款新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