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4系家族的一员,宝马i4并没有对底盘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前双球节麦弗逊+后五连杆悬挂被保留下来,不同的是后桥改用空气弹簧。i4 eDrive40采用被动式减振器,底盘配置与i3 eDrive35L相仿。i4 M50则采用CDC自适应减振器,通过电磁阀实时调节阻尼。此外,i4 M50额外配备了前塔顶加强杆(俗称“顶吧”),以提升局部刚度,优化转向响应。
万万没想到,i4 M50有着出众的行驶舒适性。预期中的快速拉扯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惬意。低速区间内,减振器被放得很松,车身甚至有一丝漂浮感。i4 M50就像一艘小船,安安稳稳地淌过环氧地坪。当然,弱阻尼有弱阻尼的弊端。刹停瞬间,车身会出现几下多余晃动,品质感打了折扣。
随着车速的提升,CDC减振器逐渐收紧,车身控制稳健又顺滑。i4 M50甚至营造出不错的呼吸感,车身起伏非常从容。遇到大坑时,减振器能够迅速增加阻尼,簧下动作干净利索,冲击被削弱了一大半。只要坑洼不太夸张,底盘就能很好地隔绝振动。
以20km/h、30km/h、40km/h的车速分别碾过减速带,车身起伏一次性完成,车轮动作也非常清爽。要知道,即便是注重舒适性的国产奥迪e-tron和极氪001,在减速带面前也有些力不从心。然而,正是出色的滤振表现,让细节瑕疵加倍暴露出来。在很低的车速(≤10km/h)下,压缩阻尼还算合理,问题是复原阻尼大得离谱。后轮滚过减速带后,车身如重锤般砸向地面,粗暴程度堪比微型车。结合底盘硬件来看,这份粗糙显得毫无道理。很显然,工程师打盹了。
除此之外,起伏路处理略显突兀。高速驶过“桥头跳”,后轴会高高浮起,悬挂拉伸幅度偏大。减振器拉伸到一定程度后,阻尼又突然收紧,导致车身加速下坠。对于车内乘客来说,直观感受是屁股有一些失重感。在惬意的滤振基调下,上述问题容易被注意到,让车主产生抱怨。
宝马i4提供两种转向机,转向比设定有所不同。i4 M50配备了可变运动性转向系统,基于疏密齿条实现齿比变化。转向总传动比为14.1:1,以性能车标准来看算是适中。转向连接感出色,响应积极,但没能达到手起刀落的程度。车头保留了一丁点懒惰,响应延迟可以察觉。给出转向输入后,车头总是会稍稍犹豫一下,然后才欢快地扎向弯心。与普通家用车相比,i4 M50已经表现得非常优秀。但作为M Performance车型,i4 M50有理由做得更好。
转向手感有喜有忧。转向手感顺滑,表现出豪华品牌的应有水准。整体来看,路感回馈相当丰富,G底盘燃油宝马的平坦手力已成为过去式。随着侧向G值的攀升,转向力矩等比例增加,前轮状态一清二楚。你能通过肱二头肌的紧绷程度,感受到轮胎与地面的咬合状态。
遗憾在于,回正力矩偏强,导致了回正超调问题。变线动作稍激烈些,方向盘就会顶着双手迅速回正,然后“自动反打”,往反方向继续转几度。因为转向响应快,所以车头会跟着方向盘,朝反方向“抽”一下。在任何情况下,这种超调动作都是多余的,容易产生无谓的惊吓。而在中低车速下,回正力矩又不太够,残留角非常明显。低速挪车或拥堵跟车时,你需要刻意把方向盘掰正,驾驶感受很不利索。
◆ 刹车测试
对于性能车而言,刹得住与跑得快同等重要。宝马i4 M50配备M高性能制动系统,前轮采用四活塞固定卡钳,后轮采用单活塞浮动卡钳,刹车盘尺寸也进行了相应升级。受限于轮胎性能,实测刹车距离并不亮眼。经过多组测试,i4 M50的最佳100-0km/h刹车成绩为37.94m。坦白地讲,上述成绩比起竞品没什么优势。
或许是因为车身过于沉重,i4 M50的刹车热衰减性能令人大跌眼镜。在连续10组100-0km/h刹车距离测试中,仅第一组成绩在38m以内。从第二组测试开始,刹车距离明显增加,中位值达到了40m左右。需要指出的是,测试当天气温超过30℃,对轮胎抓地力和制动系统散热存在不利影响。
◆ 绕桩测试
刚一上手,你就能感受到i4 M50的运动情结。转向响应无需顾虑,车头指向锐利,车尾动态轻盈,给人以底盘活跃的印象。底盘虽然紧绷,却不存在杂乱弹跳,让人能够专心选择路线。转向不足还是转向过度?全凭驾驶者调遣。用好“油门”,精细调整行驶轨迹不是什么难事。
转向沟通感良好,驾驶者容易通过双手感知前轮状态,操控信心充足。这时候,你会发现转向响应保留了一丝懒惰,距离“车随心动”还存在差距。请不要忘了,i4 M50毕竟只是M Performance,极致锐利不是它的追求。
◆ 噪音测试
隔音降噪方面,i4 M50令人倍感惊喜。电机噪音非常轻微,特别是高频部分得到了有效抑制。路噪和风噪同样克制,行驶氛围称得上静谧。车速超过100km/h后,风噪才出现一定的侵入感。经过测试,i4 M50的四项噪音成绩均进入爱卡推荐值范围。考虑到该车采用无框车门,其NVH素质值得称赞。
让舒适与运动擦出火花?宝马i4 M50做到了。若不是亲身体验,我很难相信i4 M50拥有如此的舒适性造诣。从滤振到隔音,i4 M50都表现出中大型车般的气场,安逸程度令人啧啧称奇。与此同时,M Performance的运动本色没有被放弃。假如补能不是问题,i4 M50会是你的全天候伙伴。
编辑点评:
告别纯粹,快乐加倍。机械层面,宝马i4 M50可动可静,运动性和舒适性都达到了高水准。上一秒,它徜徉在车流之中,安逸得像一台“老板车”。下一秒,它又能火力全开,带你抵达快乐星球。对于热爱驾驶,却无法放弃实用性的人们,i4 M50是一位难得的全能战士。相信我,i4 M50能带给你双倍快乐。
然而,我不会说它是工程杰作。作为性能车,i4 M50少了些深入灵魂的东西。转向手感整体不错,却无法完美贴合心意。山路激走,回正超调让人心生不爽。城市缓行,残留角又让人直呼难受。至于舒适性,i4 M50展现出大厂底蕴,可某些细节依然暴露出草率的一面。对于最挑剔、最硬核的车迷,i4 M50远远称不上终极驾驶机器。
平心而论,i4 M50已经做得非常出色。放在几年前,我甚至可能买下一台。但在新势力野蛮生长的今天,i4 M50显得乏善可陈,很容易被扣上“固执”“守旧”的帽子。车机素质停留在2010年代,底盘标定也留有“毛边”。某种程度上,i4 M50让人看到了传统车企的局限。当平台战略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发内容逐渐失稳,级别划分反噬产品,老牌OEM注定无法找回真实的自己。研发团队再杰出,也不可能在如此“内卷”的环境下,打造出激荡灵魂的车子。“蓝天白云”的荣光,永远停留在了E92 M3时代。
包括宝马在内,所有传统车企都意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却难以摆脱昔日价值观。它们亟需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划时代产品,重新诠释什么是优秀,夺回价值定义的制高点。
精彩内容回顾:
日前根据海外媒体曝光的最新消息显示,品牌旗下Land Cruiser FJ车型,目前已由今年三季度推出至2026年初首发,预计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陆续开售。同时新车也有望在后期导入国内市场销售,并有望同步推出三种不同动力车型供消费者选购。
根据丰田官方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丰田改款的Tacoma皮卡车型销量猛增188.2%,达到 23,949辆,前三月销量增长了177.5%。其市场销量仅次于RAV4(41,509辆)和凯美瑞(29,661 辆),甚至超过了卡罗拉(21,495 辆)。
根据通用汽车一季度销量数据显示,集团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6.7%,总交付量达到693,363辆。其中雪佛兰品牌一季度售出443,564辆汽车,同比增长13.7%;GMC品牌销量增长17.6%、凯迪拉克品牌销量增长17.8%。而别克汽车销量增幅接近40%,成为集团旗下一季度表现最佳的品牌。
根据福特汽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Mach-E(电马)的销量较2024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1%,总交付量从9,589辆攀升至11,607辆。而经典的福特野马双门版车型,销量下滑31.6%,从13,707辆降至9,377辆。同时Bronco的注册量猛增了35.4%,至32,595辆;Bronco Sport销量涨幅5.7%,至33,363辆、Escape(锐际)销量涨幅2.1%至37,357辆。
全新探岳L凭借机械质感与科技配置的深度融合,为偏爱传统驾驶乐趣的燃油车拥趸们提供了“智能+机械”双轨并行的终极解药。